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迸发出创新 思维的火花,此外,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接着教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分组归纳,汇报结果。学生边汇报,多媒体边演示将平行四边形割补为长方形,从而使学生把自己的动手过程与媒体演示过程相结合,进一步体验和理解利用割补法进行等积变换的思想。 然后,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字母表达式。 为了加深对公式的记忆,进一步明确等量关系,教师设问,“观察公式,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第四层:应用提高。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新旧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桥梁。因而,我在练习设计时做到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当,即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基础题中得到巩固,在变式题中得到加深,在综合题中得到沟通,在思考题中得到升华。】 第五层: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再次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准确把握教学分寸,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知识内化,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新建小学 曹华军
<<工作动态分析>>曹华军老师新建小学教师的文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作者:。(全日制学校) 创造始于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二年级上册《松鼠日记》教学反思 福建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 邵巧治 《松鼠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向小朋友介绍了松鼠、刺猬、獾如何过冬的知识。读来生动活泼,富有童话色彩。备课时,我以为学生对本篇课文一定会充满兴趣,朗读、理解应不成问题。至于日记的形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写画训练,(即在每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得有意思的画上写几句话,再注明日期。)可以说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要以学习本文之机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写日记,并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但教完本文之后,我发现学生有两个地方显得比较难以接受,也即文本与他们的生活、已知领域出现了距离: 1、学生对松鼠、刺猬、獾这些动物的过冬生活不大了解,尤其是对“獾”很陌生,连音都容易读错。虽然有些学生课外阅读较多,但也只是停留在阅读经验上的“知识”而已。所以学生无法很好地身临其境,以松鼠“我”的角度观察、体会冬天来临时外界变化对松鼠生活的影响及松鼠的内心感受。而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津津有味的读故事。这显然与日记是以第一人称记载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存在距离的。而这一点对低年级小学生刚学习写作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教给他们一种观察生活、世界的视角,是今后继续写作的基础,也符合他们仍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世界的心理逻辑特点。 2、学生对日记三则中的时间跳跃性、内容连续性难以领会。所以他们只能理解刺猬、獾要冬眠,对于松鼠基本冬眠、偶尔出来活动的冬眠特点较难发现,特别是他们以为学了三则日记就是学了三篇课文(因为里面所写的内容不一样)。其实三则日记并不能等同于三篇课文,作为教师我们是知道的。因为日记在记载时虽有其独立性,可每则单独成篇,但也有其连续性,可完整记录一件事的前后过程或某一变化的各个阶段,阅读时必须将所有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方能理解。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尚欠发达,加上前面的写画训练也主要是基于兴趣,随意性、片段性特点明显,故学生较难理解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内容。也就不大知道松鼠日记其实记载的是一个过冬的过程,只有将整个过程连贯起来才能知道不同动物过冬的不同特点。而这种前后的连续性、因果性恰是学生今后写作联系亟待加强的,也是学生思维连贯性获得发展所急需的。 当然对于日记的这些特点,现阶段下我们还无须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安排主要也旨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童话氛围中了解世界的奇妙,间接模仿学习日记的写作。因此该如何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较有效的弥补前面提及的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日记这一写作体式方面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基点呢?我在另外一个班级作了以下尝试,效果还不错,现提出来与同行们交流。 1、表演体验,续补空白,沟通物我世界。 在放手让学生尽情的读文,想象,充分领略了松鼠们过冬的有趣之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