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描写主要有四处,但每一处的作用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 课文第二自然段。 “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荒无人烟的草地” 结合课前的了解,我们知道草地的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而这又是深秋的黄昏,可播放课件寒风呼啸,身着单衣的红军顶着寒风艰难行军,让学生想象一下他们冷到什么程度。为想象小红军的处境作准备。 “陈庚同志感到十分疲惫”“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让学生了解陈庚同志当时的状况,为下文体会陈庚同志关心爱护战士及小红军拒绝帮助的原因作好准备。 (二)课文第三自然段。 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在学生初读质疑的四个问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要作为第一课时的重头戏。我是这样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 1、 默读课文,想想陈庚同志为什么要帮助小红军? 2、 学生自主发现,因为“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3、 追问:陈庚同志为什么要帮助这样一个小红军? 生:因为这个小红军“不过十一二岁”这么小的年龄就要和大人一起赶路行军,天又那么冷,路又那么远,陈庚同志担心他坚持不住,所以要帮助他。 生:小红军的小脸黄黄的,一定是因为他长期挨饿,营养不良,陈庚同志担心他没有力气走下去,所以要帮助他。 生:小红军穿着破草鞋,说明他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会把草鞋磨破的,小红军现在一定非常疲惫,而且他的脚冻得又青又红,走起路来一定疼得不得了,所以陈庚同志要帮助小红军。 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用疑惑不解又十分想弄清原因的神态期待学生告诉自己,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发言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除了语言的评价,如:“的确是这样,你读得很认真,说得很有道理!”“哦!原来是这样!”“大家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还有用神态、动作暗示评价语,如:恍然大悟,点头,眼神,竖大拇指等。让学生觉得自己“了不起,说得好!”调动学生探究、回答的积极性。
4、 从这里大家感觉陈庚同志是个什么样得人呢?(自已经非常疲惫了,可还想着关心别人,说明陈庚同志非常关心爱护战士) 5、 (播放课件)荒无人烟的草地处处充满了死亡的危险,寒冷的天气,无边的征途,小红军又累又饿,缺衣少粮,同学们现在最担心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门个个神情凝重,焦虑不安,迫不及待的告诉我: “我最担心小红军没有粮食,会饿死。” “我最担心小红军在草地这寒冷的深秋被冻死。” “我最担心小红军又冷又饿又累,会体力不支,倒在草地上。” …… 6、课件出示对小红军外貌描写的填空题,指名填空,训练朗读,读出对人物的担忧之情。 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经验,人物的外貌描写所起的作用无非是勾勒人物整体形象或侧面体现人物的性格、爱好,如:机灵聪明,小书迷等,但本文的作者陈靖十分高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不仅勾勒了人物形象,还暗示我们小红军的处境和危险,更重要的是这段外貌描写透露给我们的信息,与小红军说服陈庚同志时的言行反差巨大,读透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小红军言行的破绽,陈庚同志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的原因,从而深刻体会小红军在生死选择时,不愿拖累别人,默默地把危险与困难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经验,很容易忽视后面两个作用,因此在这种学生容易忽视,而对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这一部分的教学思路可归纳为:整体感知,质疑入手——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师引导,补白想象——关注人物命运,引发学生担忧之情,为学习下文作好铺垫。
(三)、四——十自然段,小红军拒绝陈庚同志帮助时,对小红军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 这一部分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后找出小红军骗陈庚同志的原因。小红军“盯着陈庚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看出了陈庚同志也是又累又饿,不想拖累陈庚同志所以才骗陈庚同志。 然后,分析小红军骗陈庚同志的方法,对于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用议词义,或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情景,加深感受,体会小红军的良苦用心和陈庚同志的善良与无奈。如“满不在乎”“命令”“倔强”“腰一挺”“无可奈何”“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最后,学完全文让学生自己找找小红军装骗的破绽,学生会联系二——十自然段,从环境恶劣,小红军饥饿疲惫,处境危险,“轻轻地拍了拍”干粮袋,这些细节发现小红军的破绽。 这一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侧重在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四)、十一 —— 十三自然段。 十一自然段陈庚同志的心理活动描写,十二自然段“小红军已经到草地上了”,十三自然段陈庚同志发现小红军的干粮袋里“原来是一块烧的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是“陈庚同志怎样明白的?”过程。 其中第十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最感动人,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深华学生对小红军的崇敬之情。 总之本文的细节描写不仅细致生动,而且布局谋篇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每处细节描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小红军的精神品质:外貌描写从小红军的处境危险衬托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对话描写从人物的良苦用心体现人物的高尚品质;陈庚同志上马后的心理活动,类比出小红军的可贵品质。这些就像一根导火索,当读到“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终于引爆了学生心中那团震撼心灵的崇敬之火。 【教育资料】作者。 黄兵先:。(全日制学校) 在乡间,经常能看到牧羊人赶着羊群从身边经过,牧羊的大多是外地人,羊群里都是绵羊。一群羊或十几只,或上百只、几百只,游走在乡村的小路旁、沟渠边、树林中、田野里。匆匆赶路的时候,羊群浩浩荡荡,就像一个雄纠纠、奔赴前线的士兵,又像一位位高贵、矜持的绅士。有时它们又悠然自得,边走边啃着脚下的草。 牧羊人手中拿着鞭子悠闲地跟在羊群地后面,守望着,高兴的时候嘴里哼着小曲。他虽然拿着鞭子,却从不使用。羊群训练有素,在头羊的带领下,行动一致,井然有序。偶有一只或几只开小差,离开队伍,牧羊人很快就快步走到羊群的外侧,挡住去路;或举着鞭子,却并不落下,悬而不用,只是吆喝一声,离队的羊就又回到队伍中来。牧羊人从不让一只羊掉队。有走得慢或身体不好的,牧羊人总是耐心地跟在后面;刚生下的小羊羔,牧羊人抱在怀里,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 看着这种情景,我就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不是能从牧羊人身上得到很多的有益启示吗? 一群羊,是不是很像一个班级呢?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但这个集体的成员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老师要承担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班级中少数优秀学生就是 “头羊”,他们走在队伍的前面,是很少需要老师操心的。老师只需大胆放手让他们走,发挥他们的带头、榜样作用即可。 走在中间的是大多数,他们一般来说可塑性强,默默地行走,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容易被忽视。他们是队伍的主体,老师要给予他们比 “头羊”多一些的注意和关心,不能忽视他们。因为他们反映着队伍的整体水平,代表着班级的教育质量。 少数会开小差、惹事端的学生,往往令老师头疼。但他们并不是能力差,只是有个性罢了。对他们,我们要格外注意,发现不好的端倪,及时进行处理,使之不至于脱离大队伍,始终与集体保持一致。惩罚手段之于我们,要像牧羊人手中的鞭子,尽量悬而不用。非用不可的时候,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目的是让他们回到队伍中来。 那些队伍后面的想走又走不动或很慢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差一些,但他们很认真,想走快一点,必要的时候,老师是否可以像牧羊人那样 “抱着”他们走呢? 父母总是偏爱弱小的孩子,后两类学生是最让我们操心的,我们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更多的爱心,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们,不歧视他们,不让一个掉队,对每一个人负责。正如我们能把羊赶到草地,却不能按着羊吃草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将知识像草一样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 “吃草”,体验“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