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热爱之情。可以是:画一画,画出祖国的美丽风光;唱一唱,编一首赞歌;赞一赞,写一首小诗;导一导,介绍地方美景…… 需要帮助的可以到教师这领取材料,老师事先准备好装有资料的信封,如歌曲《娃哈哈》、小诗《我爱我的祖国》等。 【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这一环节就体现了创造性的学习过程的本质,教师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设计了具有多样性的、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这一环节既有生生合作,又有师生合作,充分利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创新的思维得以挖掘、闪光。】 (五)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课后请你们通过书本、报刊、家长、电视或上网等多种途径,去搜集有关你所喜欢的地方的资料,可以是风情,可以是民俗,形式不限,参加“各地风情民俗展”。 【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途径来获取信息,从而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里充分地、自由地汲取,呈现多元开放的态势,真正将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 自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节课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能力。具体说来: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课堂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同时能将抽象变为形象,既突破了重、难点,又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展示一幅幅祖国大地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如同游玩,真实感受祖国各地不同的美,既达到了图文结合理解词义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本课的教学中,笔者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选择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想先去的地方”。同时课堂上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协作精神。 (3)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忠实的伙伴和朋友。笔者在课堂上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们当小老师,做做小评委,和孩子们一起画一画,唱一唱,平等地交流,唤醒孩子们走上讲台的信心,让师生之间交流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小学低年级学生求知旺盛,记忆能力强,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认识基础,笔者以此构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工作动态分析>>杨燕 张淑君老师小学教师的文章识字6 教学设计。 作者:。(全日制学校) 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这是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我认为教学这类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矛盾,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课前准备: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长征的录象集锦,听长征故事,特别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情况,感受一下长征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提出四个问题: 1、陈庚同志为什么要帮助小红军?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 3、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4、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学生提出的这四个问题,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自己有了问题,就会主动的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把这四个问题作为学习全文的突破口。 三、挖掘本文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的铺垫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