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注意的是:教学需要模式,但切忌模式化,用唯一代替多样,用刻板代替灵活,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重构,但又要走出模式,使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常新。
5. 确定课改的实施系统:
(1)管理系统:课改的管理机构应该是课改的领导和研发的机构,不能将研发与执行系统截然分开,这会导致各不相干,各干各的,理论脱离实际。制定管理规范,平时课改班级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开始实施时每天都有人听课,听后研讨,看问题找原因。
(2)执行系统:确定实验的班级,选乐意课改、舍得付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配备愿意参与课改的任课老师,而且是该班各个学科均要进行课改实验。
(3)教研系统:课改仅靠部分老师不够,必须打造教研团队,将教研组、备课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加大考核与奖励的力度,将教师个人的成败与荣誉连在一起,集体研究,激发智慧,共同创造。同时,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相结合,以“三课”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课改落在实处。没有校本教研的支撑,不仅难以全面推广课改,就是小范围内的实验都可能会失败。
6.改变评价标准:要保证课改顺利进行,必须给老师“松绑”
不设升学质量目标,老师才能放开手脚,自然也就给学生松了绑,老师不会担心学生考不好而布置课内时间不能解决的作业题了。同时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比如:不看老师讲得如何,只看学生学得如何,规定老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等。学生在课堂中,自学时要独立静思,交流或展示时要神彩飞扬;讨论时积极活跃。对于课堂获胜或有精彩表现的同学,要表示鼓掌祝贺,掌声要响亮。对于发言时出错的同学,要嘉许鼓励。
7.对某些专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如:在讨论交流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重要形式
就要求精心打造学习小组,使小组合作成为学习常态。那小组怎么分好?什么情况下采取小组学习?怎么开展小组学习?就需要建立小组组合、组长选拔、组员调整、责任分工的系列规范,利用班级评价每堂课的小组学习状况,刺激小组争先与帮扶,班级日常生活及管理(如就餐、主题班会)尽量以小组形态出现,全方位、持续促进小组尽快形成团队。 再比如:编写学案的要求是什么,格式规范如何,怎么用学案……诸多问题都需要整个课改的系统集体研究解决,达成共识,方可顺利付诸实施,否则就是说一套做一套。
8.制定激励机制:参加课改的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困难肯定很大,也将付出许多辛劳
必须有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使其保持持续动力,不断尝试,屡败屡战。就是全校整体推进,共同奋斗,共担责任,也应有必要的奖励机制,对上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师,课改积极有成效的教师、班级、学科组要有所奖励才行。否则,出现倦怠之后就难以调动积极性了。
三、强力推进,全程管理。
解决好了课改的相关设计,接下来就是实施的问题,必须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想单凭老师自觉自愿搞课改取得全面成功,那是一厢情愿、异想天开。课改初期可采取课题引领,样本引路的策略,让一部分班级和教师尝试,一旦取得一些经验就可大力推广、不断尝试直至成熟。很多人是想等别人搞成功了,再来学,那就晚了,耽误了学生不说,还拖了学校后退,学不会还找借口:“我后搞,可以差一些。”学校不能给这种人留后路,要把他推到风口浪尖,迫使他改变。
课堂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问题,更离不开管理。要获得课改成功必须全程跟踪,精细管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做细做实。“细节滋养教育智慧,关注细节就是关注过程,只有过程的细致到位,才有结果的完美无缺”。
课改成功与否得看课堂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质量下滑了,课改搞得再华丽都可以说是失败。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抓好教学改革的过程控制, 否则难见成效。
1.保证有效教学研究,做到时间保证,制度保证,管理督促,评价提升。
(1)推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分解任务,研究教材及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精心设计导学案。要有主备人,集体研讨,组长审核后方可印制。导学案格式统一,上面有学校的标志性图案、校训、座右铭等,体现学校文化,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