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培养学生数学的敏感性,探究数学的方法、习惯和技能等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比和比值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什么叫比值呢?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如果给你们几个比,会求比值吗? 教师出: (1)3:5 24:40 ; (2)58 :14 7.5:3 。 学生自做求出两组比的比值后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求的比值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呢?” 3、导入课题。师说:对,每组的比值相等,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3:5=24:40或35 =2440 58 :14 =7.5:3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贴概念) 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出示:4:5 和 8:10; 3:7和5:9。练习P33、2 根据比例的意义我们已经会判断两个能否成比例,下面我们再来尝试一个题目。 二、学习新课: 1、 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是1.2:3 第二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是2:5 因为1.2:3和2:5的比值相等,所以1.2:3=2:5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 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 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导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哪四项呢?他们分别怎么称呼呢?(指名说,教师板书) 1.2 : 3 = 2 : 5 └-内项-┘ └--------外项--------┘ 你能说出其他几个比例的各项名称吗?学生同桌互说。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计算一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吗? 两个外项的积是1.2×5=6 两个内项的积是3×2=6 “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1.2:3=2:5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 要求学生尝试例1前的两个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3)最后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又是什么呢?” 教师边问边改写成:1.23 =25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4)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你会吗? 出示:P31、3.6:1.8和0.5:0.25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点评 P33、3分组练习现在有两种方法来判断成不成比例,你喜欢用哪种呢?哪种简单呢?试一下就知道了,做练一练。 3、 学生完成“练一练” 三、课堂总结: 谁愿意来小节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呢?(通过学习,我们理解且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种方法来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四、作业:练习六、1、4、5 思考:你能用2×9=3×6写比例吗?能写出多少呢?
板书设计: 3:5= 24:40 比例的意义 58 :14 =7.5:3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和 1.2 : 3 = 2 : 5 └-内项-┘ 基本性质 └-------外项- -------┘ 1.23 = 25 1.2×5=3×2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
<<工作动态分析>>王琴老师宜丰小学教师的文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