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游览过长城,那雄伟壮观的气势给了我强烈的感受,我也深深为祖国有这样宏伟的建筑而自豪。所以,在教学《长城》一课时,那长城的雄壮姿态又浮现在我眼前。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曾到过的或听说过的祖国名山大川。因为是在谈“美”,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老师曾经到过长城,领略过长城的丰姿,我还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他们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祖国的万里长城,因为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宏伟建筑。”丰富的美感与民族的自豪感充溢于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带着向往祖国壮丽山河的情绪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正是由于我把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情融入了自己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之中,才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先动情,才能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动情。“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致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四、 幽默风趣——教学语言艺术的健康品质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辞海》认为“幽默”属美学名词,“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教学幽默”则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教学艺术形式。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 一位特级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应围绕中心选材时,有这样一段妙语:“作文选材时千万别‘两个黄鹂鸣翠柳’(意即各唱各的调);围绕中心时更忌‘一行白鹭上青天’(意即离题万里);选材应当古今中外、五湖四海,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位教师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幽默语艺术,深入浅出地指出了作文选材时的存在问题,结合古诗,形象生动,使学生记忆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也是在一次作文辅导课上,当我宣布写作文时,很多同学都无精打采,眼神里流露出厌倦的神情,我笑着对大家说:“有的同学拿起笔来就‘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其实对作文不必紧张,作文并不难。”短短的几句话,既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振奋了学习情绪,又鼓励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结果,这节作文课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幽默语,不是出于肤浅的逗笑,而是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基础上的一种深入浅出的言语策略,它是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个性倾向的一种折光。 语文课堂教学就似一个巨大的磁场,要想时时吸引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只要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砥砺、创造,就会迎来教学语言艺术园地“白花争艳”的春天,筑起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工作动态分析>>袁彩霞老师小学教师的文章高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作者:。(全日制学校) 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想象就是创造。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儿童是富于想象的,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孩子们在幻想的世界当中,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学生的想象发展起来,很可能写出或说出令我们吃惊的东西来。
在《阿德的梦》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生:(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心中的未来世界讲给大家听? 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到火星上建一座学校,这所学校的环境非常优美,教室里的设备非常先进,全都是机器人给我们上课。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你就是未来的校长。请你也来说一说。 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要到月球上去修建一座“渡假村”,那里的房子造型很奇特,窗子是用一种特殊材料做的,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而且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任何东西,也听不见里面的任何声音。 师:你真是个爱幻想的孩子,老师预祝你成为一名大建筑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我有一个机器人保姆。早晨,机器人会准时叫我起床,给我准备好早餐;中午,机器人会给我送来可口美味的饭菜;放学了,机器人会开着汽车来接我回家…… 师:你们心中的梦想真是太奇妙了!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生:同桌交流。 ……
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各个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我以:“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为切入口,从而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阿德的梦”这篇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文, 得到了应有的升华。 原来想象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怎样去引领孩子走进想象的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尽情发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