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你再来回想今天所做的事,你便会发现,三十年究竟有多重。<<工作动态分析>>吴骥老师川埠中学教师的文章三 十 年 的 重 量。 沈丽娟老师都山小学教师:野兔闯进我们的视线。 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第一节课是作文课。我准备指导学生写《我们学校的操场》这篇作文,所以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学校的操场。刚开始,学生们的兴致还很高,但是可能由于天气热的原因,没过几分钟,学生们就分心了,有的不停擦汗,有的蹲了下去,有的有气无力的似听非听,纵然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没多大效果。正在我一筹莫展时,突然,一只野兔闯进了大家的视线,在旁边一蹦一跳的,好象没发觉我们的存在。霎时间,同学们立即瞪大了一双双乌黑的眼睛,齐刷刷地把目光射向了野兔,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好可爱的兔子!”这一下,赞同附和声四起。突然我心里一亮:“嘿!难得的习作机会!”于是,我马上“嘘!”了一声,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反应快的同学立刻心领神会地安静了下来,还示意其他同学不要说话。不一会儿,大家都安静了下来。我轻轻地问学生:“你们喜欢这只野兔吗?”同学们纷纷小声说:“喜欢,太喜欢了。”我故意说:“那我们把它抓起来吧!”听了我的话,有些小调皮兴奋得叫好,甚至拍起了手掌。但是还有几位同学摇头了,我问他们为什么,有位同学说:“小兔有它自己的家,如果我们把它抓起来,它会很伤心的,它的爸爸妈妈也会着急的,所以我们不能抓它。”我听了心里暗暗叫喜,便顺势问其他同学:“大家觉得他说的对吗?”同学们可能都被他的话触动了,纷纷表示了同意。我继续说:“那我们写篇作文对小兔留个纪念吧。”接着我让大家从这只野兔的样子、活动方式去仔细观察,想想它的生活习性、作用,再展开想象,然后回教室分组讨论、交流,最后,以“野兔”为主题,进行片段练习。同学们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分头行动起来,完全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中,哪里还找得着平常作文时那种愁眉苦脸的模样。习作开始十多分钟以后,同学们面带得意之色,纷纷“交卷”。我浏览了他们的“杰作”,惊讶于我的学生们的“才气”,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意!这是我收到的“大作”中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小野兔啊,小野兔,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蹦到东,蹦到西,是否忘了回家的路?妈妈带你出来散步,你不该贪玩跟妈妈走失。不?是因为羡慕我们在这儿愉快地学习?好了,小野兔,回家吧!别让妈妈着急。如果你愿意,傍晚,请在我回家的路上等候,我为你细细讲解习题。
这位同学善于联想,与小野兔亲切对话,狠狠地过了一把“老师瘾”。字里行间露真情,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片断二:我爱小野兔,因为它是天使的化身。看,这只可爱的精灵,一身洁白的绒毛,美丽纯净,宛如一个小雪球。你看它跳跃时,就像一个短跑运动员,英姿飒爽。好一只可爱的小野兔啊! 这位同学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爱兔至深。
感谢野兔,它让我和我的学生们拥有了这样难忘的一节作文课。我喜爱拥有这样的课堂。
[案例分析]
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进程本身的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严格按预先设计的教案上课,课堂教学像计算机输
出规定程序一样,只是教案的展开过程。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 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而
这些稍纵即逝的、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教学的过程必然是极富创造性的。 本案例发生在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学生个个“有气无力”,即使预设的教案再精彩,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野兔的“造访”,更加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是硬着头皮按事先的预设上课,还是抓住生成性的因素即兴创造?答案当然是后者,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预设中,而是及时调整教学,巧妙引导。在孩子们被野兔吸引,对野兔投注了浓厚兴趣时,教者不但不能批评呵斥学生,强制性地拉回学生的注意,反而要表现出与学生同样浓厚的兴趣,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创造性地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特定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中,师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在充分展示其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学生在充分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虽没有完成预期的某一教学任务,但那融融的师生之情,那飞扬的“创作”热情,那迸发的创造火花,绝非预设的教学所能比拟的。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教学要有计划,但不能搞成计划教学,更不能搞成过度严谨的计划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而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紧箍咒”。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
然而,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关注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不要目标、计划,甚至不要备课,而是要把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情境中,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 <<工作动态分析>>沈丽娟老师都山小学教师的文章野兔闯进我们的视线。 作者:。(全日制学校) “写话时期”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如何处理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和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之间的矛盾呢?我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教学片段(第一次出现写话练习)为例,通过以下三点整理自己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思考。
一、写话兴趣源于课堂情趣 阅读学习一年多、日记刚刚起步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句子、段落的概念。他们不会分段,对问号、叹号理解也模糊不清。而标点符号凭停顿和语气处理,是学生难以掌握运用的抽象符号。这需要教师时常提醒,直到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标点为止。因此本册教材也安排了两组标点符号的练习,本课是第一次出现标点练习。怎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标点符号,从而更好地朗读课文、树立写话自信呢?
我引入教学时十分重视儿童情趣,让标点符号变成小朋友们的朋友,让小朋友帮标点找到自己的房于。逗号和句号是学生填空时最不明白的地方,我将逗号另外处理,创设“逗号哭了”的情境,让学生特别注意逗号和其他标点的区别。这样的处理使学生更轻松地了解了逗号的特点。通过这种有趣的给标点娃娃找房子的游戏,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标点的位置和作用,能够让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像识字教学一样,标点也是一回生二回熟,第一印象需要浓墨重彩地处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的找房子游戏中得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引入,相信孩子们以后见到标点符号时,露出的是笑容。用童话或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标点,甚至用这种方法了解段落,学生运用写作技巧、树立写作信心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写话真实出于生活实践 课程标准提倡低年级的写话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即“我手写我心”。但学生对写话却有畏惧之心,因为看图说话和提要求写话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没有一个自然的、主观的开头就谈不上“我手”写“我真心”了。
考虑到学生这个学期初已经开始写日记,而且对日记习以为常,我就创设“大家去动物园中玩”的情境,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自己到动物园中游玩,又在课文图片的基础上另外找了几张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回忆。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避开“无从入手”的拦路虎是可行的。学生们果然结合生活、展开想象,结合上课时看到的图片,把二者整合到自己的“日记”中去。很多学生的“日记”非常真实,有些学生把以前去动物园的事情写出来,又加进了在图上、课件上看到的猴子。
我认为把写话练习放到日记中的方法有这样几个优点: (1)让学生没有“写话要费力想”的概念,而是和平时写日记一样轻松自如。 (2)日记是生活的一部分,把写话的内容融入日记的形式来写,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想象。学生既在写话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又在日记练习时发展了口语、观察能力。 (3)获得写话成就感后,学生能更加用心地写平时的日记。 (4)让学生能在文本和生活之间出得来进得去,逐渐将写作融入生命之中。
三、能力发展来自实践练习 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在完整的实践中比较、改进写话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课文中第一个练习侧重比较各个标点;第二个练习侧重说写实践。如果单出示带标点的句子的练习,那么也许课堂上知道了怎样填标点符号,回家写日记时还是没有正确运用的意识。若和平常的语文园地一样把标点练习和写话练习分开,学生对标点的感觉就是脱离文章的,不真实的。为此我设计时将二者紧紧结合在一起,说话前做标点练习,写话前提醒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