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中心地位; ②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③网络教学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④网络教学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谈谈已知的几种网络课模式: (1)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上课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网页;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上课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网络课最善于解决目前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 由此也可以看出,上好一堂网络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个层面的学生学习网络课教案。切忌将所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的、一古脑儿地堆在网上,然后说同学们你们去学吧。认为只要学生找到了答案便是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学生看到的信息便是学生自己的信息了吗?学生需要多少时间理解消化所看到的信息?学生通过何种方式理解掌握信息?很明显看到了不代表理解了、掌握了,否则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大堆教科书,还需要各科教师吗?一些网络课的组织者为了告知同行们:学生在本堂网络教学课中理解了、掌握了,课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看材料、帮学生分析材料。结果是可以想象:课堂交流气氛特热烈,所有学生的问题看上去解决了、任务也都完成了。殊不知,这些问题是这堂课上解决的吗?这些任务是在本堂课上完成的吗?其实本堂课仅仅进行了一个集体汇报,而作为课最重要的部分: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被无情的抛弃了。这里只注意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与牧羊人人放羊没什么两样。提高教学效率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怎样更有效的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要研究,在网络教学中更不容回避。忽视了这个过程不是教育方法的进步而是教育方法的倒退。 (2)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上课 网络课上教师将部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 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改变师生的交流方式上课,要注意适度使用: 一方面现阶段使用这种交流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师生利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的技能相差很大。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同学有很好的观点,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时束手束脚,反而影响课堂效率的现象存在;其次利用这工具所能表达的内容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社会课的问题讨论多以文字为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交流。但是它无法准确表达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一般可以通过音量、语速、语调来表达);在自然科学课程问题的讨论中有许多问题是通过公式、符号、过程来表达的,现阶段交流平台(bbs、在线聊天等)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即使网络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不能用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如:班级课堂秩序的管理;自然科学课程还有很多操作能力的要求(如:解题能力、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等),仅仅通过这种文字讨论的方式无法实现培养这方面能力的目的。 教学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网络教学强调了教学的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如果在网络教学中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能无任何效率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果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上课的主体,那必将导致另一种“人灌转机灌”、“新瓶装老酒”、“走形式、花架子”的变态教学,轻松了教师,累死了学生。提高不了教学的效率、也玷污了网络。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解决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怎样进一步培养能力是网络教学研究的实质。 <<工作动态分析>>杨泽平老师红塔小学教师的文章网络教学之我见。 钱亚杰老师汇文中学教师: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教学设计思路。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在新教材中内容简单但抽象,按现在的考纲要求,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把内容讲透,用多媒体教学能达到明显的效果,笔者就用PPT为例谈一谈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非极性键、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概念。 2.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5.使学生认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教学难点: 分子结构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法 〔导 入〕 电子的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电子的偏移。离子化合物中,微粒之间存在着电子的得失;而共价化合物中,原子之间存在着电子的偏移。 〔练 习〕 写出氢气、氯化氢、二氧化碳、水的电子式。 〔设 问〕1、共用电子对是否一定要在成键的两个原子间均匀分布? 2、共用电子对偏移是否和什么因素有关? 〔阅读辅导〕 指导学生阅读一、二小节 〔板 书〕一、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讲 解] 分析氯气和氢气分子的共价键可知,其形成共用电子对的原子属同种元素的原子,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故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因此,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 〔powerpoint〕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比较 〔指 出〕 1、极性键和非极性键都属于共价键;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判断依据是是否为同种非金属原子。 〔练 习〕 课本118页一.1、2、4 〔过 渡〕 那么,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是否就是非极性分子?含有极性键的分子是否就是极性分子? 〔阅读辅导〕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板 书〕 二、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极性分子:分子内部电荷分布均匀。 2、非极性分子:分子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 〔powerpoint〕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比较 〔过 渡〕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极性键与极性分子,那么它们的不同点与关系如何?
〔powerpoint〕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练 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对于双原子分子来说,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是一致的。( ) 2. 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多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 ) 3. 仅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 ) 4. 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共价键。 ( ) 5. 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极性共价键。 ( ) 6. 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 ) 〔指 出〕 H2、O2、N2、Cl2、F2等同种元素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HCl、HBr、HF、CO等不同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