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区别
22.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在历史上,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2)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提出培养要求,人才规格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就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总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去实现,反过来,就形成对教育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就必须根据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具体培养目标,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答题提示: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这个问题也包含在其中,可以同时记住。 23.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意义主要有四点: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论述题 2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认识转化为个体认识,这是学生认识的本质。 可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掌握间接经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其中,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中心环节,再通过巩固和运用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接受间接经验,吸取他人的认识成果,决不是不需要直接经验。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C 26.D 27.B 28.C 29.C 30.C 31.B 32.B 33.C 34.A 六、填空题 35.心理过程 心理体验 36.形成和发展 制约 37.中枢神经系统 规律性 38.生理条件 社会生活条件 39.增力 减力 40.动作方式 动作体系 41.内部需要 外部诱因 42.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43.高原现象 起伏 七、简答题 44.(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材料,以丰富学生的想像。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想像,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3)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发展想像力创造条件。 (4)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富于幻想的能力。 45.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表现在:(1)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促进作用。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表现在:(1)二者反映的对象不同;(2)二者发生和改变的方式不同;(3)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46.作为标准化测验工具应具备以下条件: (1)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 (2)信度,显示测验工具的可靠程度; (3)效度,希望测量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程度; (4)施测与评分标准化。 47.(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八、论述题 48.(要点)(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3)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4)利用反馈信息及时改进。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师资格证,招聘,教育学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教师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六),教学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