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教育结构03/05 (简答)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04
第一节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①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办教育与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如果教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② 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③ 第三,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着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
④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 首先,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因而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A、科学包含在生产力中,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知识一种意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B、通过教育使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职能不仅仅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尤其以高等教育最为显著。把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出现了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
问题:为什么出现教育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
答:1. 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①②③) 2. 教育具有周期性,必须提前培养。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般性了解基本观点)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
①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内容。总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超阶级”“超政治”。
2、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伟大影响作用: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4、
总之,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都是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去培养人才的。而教育也正是通过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技术和宣传某种思想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P69-P70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
1、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个性,这一转化过程是不同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会因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是从以往的教育的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同样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色。
3、 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上述二者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①教育的思想、内容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滞后性)。
②预见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旧政治制度下,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4、 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原因:①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②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③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④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总结背诵)
第二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七个方面的改革)
1、 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教育的战略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知道思想。其中“面向现代化”是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改革不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 作好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其依据和方法有:①要根据人口调查和预测 ②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事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④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 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发展教育的关键在对教育进行合理的投资。A广义上,教育投资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集体经济部门乃至个人向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物质条件。 B.狭义上,教育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总支出中拨给教育事业的经费,它通常包括教育经费和教育基础建设投资两部分.
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有:①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 ②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国外的经验 ③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④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5、 调整教育结构。教育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7、
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 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②学校的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 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④改革以往的办学体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办学。
9、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加有效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先说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