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填空题: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著作有《教育论》
2.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5.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6.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7.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8.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
9.《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10.《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为俗,其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产婆术”为后世西学的探究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1.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著作有《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译为《雄辩术原理》。他提出的观点有:班级授课、因材施教、禁用体罚等。
1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的“白板说”
14.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抳尔》。
15.瑞典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强调要素教育的思想。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强调理论根基于人的需要。
17.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它的主要观点有: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以及泛智的思想。
18.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19.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0.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1.马卡连柯,苏联著名教育家,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他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对儿童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出新的前景的教育原则。
22.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他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2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倡导发现式学习。
25.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26.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27.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28.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派别有:德国的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美国的实用教育学、法国的制度教育学、马克思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
29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因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
简答和论述:
1.受教育者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发展性和不成熟性。第二,可塑性和可教性。第三,能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题。
2.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第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第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第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第五,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3.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第一,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第二,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第三,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第四,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提出了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原则。第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提出要身体力行。第七,关于教师观。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一章
填空
1.生物起源学说。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观点。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3.教育的发展史根据不同的尺度,有三种不同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
4.根据生产力的发展为尺度可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5.根据生产关系为尺度可把教育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6.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统一的尺度分为: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
7.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8.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的教育;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的教育。
9.当代中国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自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开始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历程。2003年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教育创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
10.近年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强调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不断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2006年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口覆盖率达到98%。
11.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
12.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其深刻内容在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13.工业社会的特征表现在:第一,工业化。第二,民主化。第三,制度化。
14.知识社会除了工业社会的特征外,还出现了新的特征:第一,信息化。第二,国际化。第三,网络化。
15.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在更高水平上的体现,使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是教育的整体性转型,是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与手段等多种要素在内的教育系统全面进步的过程。
16.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将是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17.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动力。
18.原始教育形态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方法单一。
19.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学校。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学校名有:序、校、学、辟雍、瞽宗等,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0.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是农业城邦,教育内容大多是军事体育训练,目的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雅典是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教育目的是在于使奴隶主的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此时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并且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21.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大体上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官学还有等级性。而且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在欧洲封建社会,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简答和论述
1.教育劳动起源学说的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即通过教育的传递,让年青一代掌握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正是由于劳动,促进了双手的解放,猿脑变成了人脑,并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总之,在劳动中既产生了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又创造了教育的可能性条件。因此说,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实惠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有等级性。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第四,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第五,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社会的特征从两个方面决定着现代教育的特征。一方面从提出需要和要求来决定现代教育的功能、目标、体制等方面的特征;另一方面从所能提供的条件与方式来决定现代教育的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生产性。教育必须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多的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第三,教育的世俗性。教育是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第四,教育的国际性。教育应面向世界,同时,教育市场国际化。第五,教育的终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第六,教育的革命性。现代社会生产与现代生活的不断变革,必然要求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以及不断培养出新人与之相适应。
4.教育现代化与我国教育改革的关系?★★★☆☆
答: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动力。第一,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目标。第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其深刻内容在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因此,教育现代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整体深层次变革。第三,我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复杂,而且新旧因素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更集中,主要表现在:1.教育基础薄弱与面临艰巨历史人物之间的冲突,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要求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现有观念严重滞后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现代化任务艰巨。因此要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二章
填空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受其它特定功能的社会子系统的影响。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4.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简答和论述
1.论述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来讲)★★★☆☆
答: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而教育也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投入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经济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第三,经济结构和布局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教育应培养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种层次的人才。第四,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第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课程的调整与更新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门类由少到多;2)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再次,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第三、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的知识化过程。教育通过科技的生产和再生产,使经济知识化。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
答: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一个国家,政治上属于什么性质,教育也就属于什么性质。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统治阶级通过以下几个面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a 国家政权力量;b 经济力量;c 意识形态;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4)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5)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答: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着教育的课程内容;3)文化影响着学校的育人模式;4)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历史传统;
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答: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化过程。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化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5.辨析:关于教育万能论。也即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答:此题答案具体见书本。
6.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答: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7.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1)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但同时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为:一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二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3)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任何一种教育,从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尽管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同时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4)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5)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的独立性知识相对的,不能将其绝对化。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夸大到绝对程度,否认社会制约性,也是错误的。
第三章
小题(填空或选择)
1.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2.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个方面。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三种,但遗传素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
4.如果按照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但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5.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
6.家庭教养方式有:a 过度保护型 b 过分干涉型 c 严厉惩罚型 d 温暖理解型
简答和论述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以及要求教育如何去做?★★★★☆
答:1)人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记忆发展的顺序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人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遵循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2)人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某些典型的特征,即年龄特征。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认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4)人发展的互补性;首先是身体机能的互补,其次是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这就要求首先教育者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识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人的优势。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种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最后,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因此,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有哪些?★★★☆☆
答:1)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2)外铄论;他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它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道德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因。
3.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4.辨析遗传决定论。★★☆☆☆
答: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2)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知,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此,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遗传素质决定的,是不正确的,就会陷入“遗传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5.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答:1)社会环境对人发展作用的表现;a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很大;b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c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2)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a 家庭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b 大众传媒对人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开阔人的视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他也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6.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需要那些条件?★★★★☆
答: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a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b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C基础教育处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具体作用。a 加速人的发展;b 发掘人的潜力;c 发挥人的力量;d 提升人的价值 e 健全人的个性。教育发挥主导与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7.辨析教育万能论。此框架还适合遗传素质、环境、主观能动性等话题。★★★☆☆
答:1)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2)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3)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与促进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与促进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8.如何把握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在同样的智力水平与环境、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个体发展不一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再好的条件,都不会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也是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