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
1.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C ) A.智育 B.体育 C.学校德育 D.美育 2.通过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也能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的方法是(A) A.启发谈话 B.总结谈话 C.复习谈话 D.评价谈话 3.启发的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 ) A.创造性 B.交往性 C.多样性 C.主动性 4.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A ) A.直接经验 B.理论知识 C.科学知识 D.实践知识 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朱熹 B.孔颖达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6.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这是(D ) A.后勤职工 B.行政干部 C.学生 D.教师 7.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C ) A.可爱性 B.可敬性 C.权威性 D.厌恶性 8.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A ) A.文法学校 B.琴弦学校 C.文士学校 D.骑士学校 9.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 C)的官学体系。 A.官学合一 B.官师合一 C.政教合一 D.科举制 10.学校是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A )形态后出现的。 A.文字 B.文化 C.文学 D.书本 11.组织实施的后继环节,&考&试大$也是新一伦班级管理的起始环节是(C )。 A.评价总结 B.组织实施 C.制定计划 D.机构建设 12.小学德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和(A )。 A.发展性 B.活动性 C.普及性 D.阶段性 13.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是(D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教学方法 14.课程建设的基础是(A )。 A.课程内容 B.教师 C.学生 D.课程资源 15.教师的根本职责是(A )。 A.教书育人 B.培养人 C.教育人 D.搞好教学工作 16.决定教育目的及相关内容的是( )。 A.文化 B.历史 C.学生 D.政治 17.分支学制是在20世纪上半叶( )建立的一种学制。 A.美国 B.前苏联 C.欧洲 D.中国 18.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想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9.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最早出现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0.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了()。 A.教师 B.班主任 C.学生 D.校长 二.多项选择。 1关于人的身心到底是怎样发展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典型的观点有()。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个人发展论 E.遗传素质论 2.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的认识过程有显著的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 A.间接性 B.交往性 C.目的性 D.教育性 E.简捷性 3.制约课程的因素有()。 A.社会 B.历史 C.知识 D.环境 E.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教育是由()因素构成的。 A.教师 B.学生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E.学校 5.学校产生的条件有()。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B.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C.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 D.出现了文字 E.政治民主化 三、填空。 1.教育是()的一种社会活动。 2.学生是具有发展()和发展()的人。 3.()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护 护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4.()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5.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 6.()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 7.辅导的方式主要有()和()辅导两种。 8.教学以()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10.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11.表扬一般可分为()和()两种方式。 12.我国在20世纪初实行(),1938年起中学改为导生制。 13.强调美育对()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美育的核心。 14.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15.孔子提出了“()”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16.实践证明,许多操作性的智能如动手能力的培养等主要应通过()的方式去实现的。 17.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 18.人的素质包括国民基础素质和各种专业或职业素质。&考&试大$国民基础素质主要包括()、()、()、()等。专业或职业素质包括。 19.德育过程是()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 20.学校德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 四、判断题。 1.学校教育制度应该适应儿童年龄发展的多样性变化,可以随意制定。 2.劳动技术可以综合教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3.教师的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 4.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自由,满足学生的任何要求。 5.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教育性。 6.在开展活动之前,活动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有关技能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有独立创新能力。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3.班主任应怎样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4.如何理解教学的含义。 5.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 6.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主要注意什么? 六、论述题。 1.试分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试述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论述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4.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