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B 6.A 7.D 8.D 9.C 1 O.C 1 1.C 1 2.B l 3.C 1 4.A 1 5.A· 1 6.C 1 7.C 1 8.B 1 9.D 20.B 2 1.B 2 2.A 2 3.A 2 4.A 25.A 2 6.A 2 7.D 2 8.C 2 9.D 3 0.B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取决于许多条件,其中主要有下列条件:
(1)目的明确。在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2分)
(2)内容正确。既要保证科学性、思想性,又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教材的重难点,明确教材之间的联系。(1分)
(3)方法恰当。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恰当的方法,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1分)
(4)结构紧凑。(1分)
(5)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1分)
2.答案要点: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2分)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学习的程度;(2)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3)识记材料的性质;(4)识记材料的数量;(5)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6)齐加尼克效应,即回忆未完成的工作比回忆已完成的工作更容易。(每小点O.5分)
3.答案要点:就动机斗争的形式来说,可分为以下四种:
(1)双趋斗争:指一个人对同时并存的目的具有同样强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有所抉择。这样就会产生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如“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便是双趋斗争。
(2)双避斗争: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都想避开的目的而产生的动机冲突,但必须接受其中的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如某学生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想向老师认错,但又怕老批评;不认错,又怕被老师发现后受到更严重的处分。但二者必须选择其一。
(3)趋避斗争: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是好而趋之,另一是恶而避之。如某学生既想为班级做好事,又怕被别人讥笑。
(4)多重趋避斗争: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例如,一个人想调换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因为该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优厚的福利条件,可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易适应。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的工作条件及环境,以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会差一些。这种对各种利弊得失的考虑就会产生多重趋避斗争。
(每小点为1.5分,共6分)
4.答案要点:
(1)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体现了“教育万能论”的思想。(1分)
(2)“教育万能论”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口“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于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1分、)
(3)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1分)
①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一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的。(1分)
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2分)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耶基斯一多德逊定律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2分)研究还认为: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2分)如题中所说的学生动机太强,反而限制了正常活动,从而使学习效率降低。(2分,表述相关内容或相关意思,即可酌情给分)
对教学工作的启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2分)(结合教学实际共2分,可酌情给1~2分)
2.答案要点:
(1)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a预设是指在教学设计中的预先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按照预先设计方案实施。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1.5分)
(2)生成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对于教学过程各种可能性发展的考虑以及一种弹性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有价值的预先设计之外的教学资源一种开放的理念与积极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教学中的生成、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在开放中生成。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对智慧没有挑
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1.5分)
(3)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设计是个
预先计划设计的过程,可以使教学具有计划性,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为了适
应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固有特点,适应学生学习的多种需求,教学设计应该具有
弹性,十分强调针对具体情况灵活的弹性设计。(1.5分)
但是教学实践并不等同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是在设计基础上不断生成的。由于教学
过程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
.动,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列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生成性有价值的
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生成既有“预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
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教学中随时都有
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教师是否能够
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1.5分)
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略)
答对每个要点给1.5分;能对要点进行合理阐述的给4分。
如果没有按要点作答,但能作出较合理分析的,可酌情给分。
四、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因材施教原则:青春期心理特点。(2分)
(2)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要听大家一起听。(2分)
(3)疏导原则:以理服人。(2分)
答对每个要点给2分,共6分;联系案例能对要点进行合理阐述的给7分。
如果没有按要点作答,但能作出较合理分析的,可酌情给分。
2.答案要点:一些知识是教师重点说明、反复强调的,但学生仍然不能有效掌握。除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学习态度敷衍等原因之外,教师也应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1分)该案例中反映了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把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降到模仿和记忆的学习上。(当学生轻松地答对了前两道题时,教师没有追问判断的依据,不加以引导,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使学生产生了机械套用、不爱深思的思维惰性。教师的教学设计也给学生带来了思维的负面影响。当学生第三
道题出错时,教师立即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强调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错误,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问,也不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探索。
(2)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只是把自己认定的最简思路和最优答案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却不能激活学生在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沟通,导致了学生有意义学习机会的丧失,学生习得的只是一些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3)教师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意义、概念的理解和深化。(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认知活
动只是与问题建立了表面的联系,而未能理解其实质意义,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
答对每个要点给2分,共6分;能联系案例对要点进行合理阐述的给6分。
如果没有按要点作答,但能作出较合理分析的,都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