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测试卷面分析
肖金霞
一、试题特点
(一)试卷结构
本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卷为选择题共计25个小题,每小题1分,合计25分;第二卷为综合题,6个小题,合计55分,总计80分。
(二)试题特点
1、遵循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考试内容和要求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大,在总分80分的命题空间里,几乎包括了中学地理教材的所有单元的内容。试题充分体现了初高中地理各组成要素的结合,突出了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与平时教学具有较好的相关度。
2、以地理图像为载体,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
大量使用图像是地理试题的特色。地理图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尤其是突出了对地理原理示意图的考查。试题以地理图像为载体,在设问形式上注重问题的探究性和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色,考查教师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方向。
二、答题情况
本次考试共有6人参加,80分的试题,最高分为78分,最低分61分,平均分为68.7分。
第一卷选择题:
1—3小题为图文资料分析题,条件为等高线示意图、气温降水情况。1小题根据等高距判断相对高度,得分率100%;2小题,根据等高线情况判断能否看到村庄E,本题要进行简单的绘图,得分率只有50%,3小题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进而判断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得分率100%,说明教师对于一些识记的地理事物掌握的很好。
4—5小题为晨昏线图,判断时间都答对了,而根据条件判断所在半球,有两位教师没有答对,说明对这部分知识运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6—7小题为能源消费构成知识,要求了解中国和世界主要的构成几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本组题得分率为83.3%,有两名教师对能源消费构成的判断能力还欠缺一些。
8—9小题为世界城市人口的发展变化及城市化特征和各国城市化的差异,本组题得分率为91.7%。
11—12小题为区域图示分析,交通线路的区位分析及沿海地区“咸潮:这一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得分率100%。
13—15小题为文化现象问题,得分率100%。
16—18小题为里海区域图,用经纬度准确判断区域范围,得分率83.3%,然后确定气候类型,确定气候特征得分率100%;18小题是气候这一自然原因对文化现象(服饰)的影响,得分率83.3%。这一题目很简单,说明有些教师要加强对选修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扩大知识面。
19—20小题是有关海陆分布、板块构造理论的考查,得分率100%。
20—22小题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就业人员比率的图示,没有一个答对的,说明教师在细节的问题上还要加强。
23—25小题为根据中国某省年降水分布图及河流水系示意图,23小题分析判断该省跨干湿地区的个数,得分率为33.3%;24小题分析绿洲退化的原因得分率66.6%;25小题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得分率100%。
第二卷综合题:
26题的条件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关于风力大小及风向的判断,教师掌握的都很好;等压线数值的判断可能由于马虎,有错误不应该;根据锋面移动方向判断天气变化,有的教师阐述的有问题,答案要分三步只有个别教师落了一点。
27题整体答的都很好,只有个别教师对阶梯分界线掌握的不好,对水能丰富的原因不明确。
28题为有关城市布局示意图,这道题属于教材中原内容,有个别教师掌握的不熟练。
29题为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农作物和主要城市分布图。水稻的生长习性和降水量有关,从而影响水稻的分布,其中有两人答的不够完整;举例分析班加罗而新兴工业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有50%的教师思路不清晰,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关于孟买超过加尔各答成为印度第一大港的区位条件,对于一些新教师有点难度,答的不够全面,新教师还要加强学习。
30题只有管道运输方式的特点,有16.7%的教师没记住;其它题答的都很好。
31题关于河西走廊城镇分布特点及原因答的都很好。
三、改进措施
针对教师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学习:
(1)加强记忆和答题方式。如记忆时和答题前先思考有几个要素,再展开论述;主要案例的学习要牢牢掌握,并能灵活运(套)用。
(2)加强审题,减少审题失误。培养地理信息素养,提高理解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强化地理区域能力的图像训练,加强定位训练,加强中国周边地区的专题复习。
(4)加强文字表述的训练。注意文字表达的精练和准确,规范答题、建立科学的地理答题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