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性意见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及其它一切可利用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由学校自行决定.自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教育的课程简单说,就是对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但在研发校本课程伊始,部分学校.部分干部教师还存在认识不足,态度不积极,敷衍了事的问题。同时对如何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也存在一些困惑,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下发本意见,以澄清模糊认识,统一思想,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进程,提高编写质量。
一.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是有学校特色的教与学的学校活动。它包含三大特点一是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二是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活动,三是有多种课程资源融于其中的校本教材,现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误区之一就是单纯的编写校本教材。这种认识上的不全面和行为上的偏差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准备中,要考虑教法和学法的改变,要考虑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需要、要考虑到内容的地方化与特色化。一句话,开发校本课程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要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应从调查学生需求起步,重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要,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特长发展为本。
校本理念.校本培训.校本教材.校本教与学.校本活动.校本评价.这些内容的组合才构成了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不是必需编写校本教材,这涉及到对教材的理解,从宏观上讲,开发校本课程必需有教材,因为教材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表现之一,从具体的开发实践中看,校本教材并不是开发校课程的唯一形式,按新课改课程目标来看,学生固然应该掌握知识,仁也更应注重实践中培养多种技能,即或是知识也会有多种呈现的传递方式,学生的参与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只能在各种活动之中实现,“正规“的教材是需要的,“非正规“的教材也需要的。教材不仅仅是文字材料,在现代教与学设备与手段多样化的今天,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科技活动、听录音.看录像以及所有有意义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教材也不仅仅是教学材料,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教材仅仅是师生可以利用的教与学的材料。教与学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的地方化与丰富性反过来又会促进教与学形式的变化,可以说,教材只是教与学的材料,既要充分肯定文字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也要肯定音像资料,实物资料,活动设计资料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课改中还校本教材的本来面目,这样这们在编写利用校本教材时才会少走弯路,提高质量。
二.校本教材与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在于人的培养与发展,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时也要认真分析教师的条件和需要,要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本身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哲理与办学理念形成的过程,校本教材的编写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内容和探索提高改善的过程,是对以人为本的深化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应当是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编写的主体,这个开发与编写的过程,也是教师角色位置转换的过程,由过去的“教书“转变为以校本资源编书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他将是一个学习者,从单纯的依赖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转向课程资源的学习与利用,他将是一个合作者,从个人独立工作转向学会合作,与校长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与专家合作。
编制校本教材一定要克服根深蒂固的教材和课本观念,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必须有教材。必须有文字阐述的书本教材,必须有相对稳定的教材。如果编写的话,那么校本教材应当是动态的,而且编写过程则应当是有序的。首先,编写校本教材前应有学校条件分析即考虑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党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考虑到社区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如果学校连发展规划都没有,只是为了显示某个亮点或者是把学校某个亮点称之为校本教材,那么起点就过低了。其次,确定编写校本教材的目标,这个目标应当隶属于校本课程的总目标,编写校本教材应考虑到教师的基础条件,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条件应包括课程资源和专业能力学校的条件包括学校的特色基础和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学生的基础在于学生兴趣与需求,学生的特长及不同的成长发展需求,要根据对课程结构的设计来编写校本教材,确定科目和编写教材纲要,再次是要确定组织和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知识序列,活动序列,组织形式和规模,时间安排和资源利用与分配问题,最后是体现动态评价问题,对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过程.对知识与情感特长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这个评价当然不是校本教材内容,但编写过程中就应当考虑这个问题,使教材本身更有利于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校本教材决不应当和传统教材成为孪生兄弟,不应当在使用国家和地方教材时执行新课改标准,在新的校本教材编写时和使用时,再回到传统教材唯知识的老路上去。
三.校本活动与新课改
这里所说的校本活动是指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所开展的具有特色的知识传递活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和其他有特色的活动。校本课程不是选修课,校本活动应纳入学校必修课之中,校本活动和学校兴趣活动小组的出发点差异不大,但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是建立在个别教师特长和少数学生兴趣基础上的,呈现参加人数少,活动无序,缺少教材和管理与评价无序状态,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从而学会方法增强特长,所以校本活动不应当只重视少数学生的兴趣及发展需要,兴趣是可以变化引导的,兴趣要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兴趣应当通过开展活动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应当留下时代发展烙印,留下党校和教师的烙印,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校本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应当把少数人的兴趣和大多数人的兴趣相融汇,在保留,尊重和培养个人兴趣的同时,使大多数人的兴趣逐步形成理性发展的特长。校本课程的目标应当通过校本活动来实现,校本活动应当是学生兴趣发展为特长的课堂。
校本活动的开展不应当是无序和无目的的,形式也不应当是僵化的和放任的,校本活动的开展也要而且必须和新课改目标相一致。
开展校本活动要确保教师角色位置的转换,教师不仅是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主要的是学习者与参与者,以饱满激情和盎然的兴趣以及平等的姿态参与活动,活动中要重视知识的传递,仁知识应当是活的知识,贴近科技,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兴趣,活动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收获,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与方法更重要,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当丰富灵活,内容应当相对稳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以便强化学生兴趣和培养特长,形式要不拘一格,做好场地,设备安排,努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并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中要注意动态评价和过程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变化,增强自信,强化特长。
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不同层次特色人才的必由之路,很有研究和实践的必要,这种研究和实践应当和新课改一并进行,不应当把校本课程摒弃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标准之外。这样才会起点高,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