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资格考试(一)
|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1)群体差异(2)个体差异。 教师要素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桑代克又出版了三本《教育心里大纲》。(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感知的能力。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过程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记忆是智利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 中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 以适应现实 ,叫做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动、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互相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 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商公式为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孟于1905年编制的。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外一套量表。 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冲动型与反思型认知方式、整体性亿系列性认知方式。 研究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地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规学习,一种是随机学习。 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学生的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创造性地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语言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成为可能。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运动技能又称作动作技能。 奥苏贝尔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和发现的;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这两个维度互不依存,彼此独立。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他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他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为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他来自于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 桑代克用曲线来表现学习得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映联接。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率和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映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须意识参与的观念。 巴甫洛夫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作了研究。他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涉及到四个基本事项:(1)无条件刺激(2)无条件反应(3)条件刺激(4)条件反映。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斯金纳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当代心理学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大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布鲁纳的认知主义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 布鲁纳的学习观: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的教学原则有(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同化论,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提出三中同化模式:(1)下为学习(2)上位学习(3)组合学习 奥苏贝尔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 “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的,有人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作了这样的概括:(1)不完整(2)惰性(3)不灵活 知识的建构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明确性。 安德森根据指示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时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知识具有辨别功能、知识具有预期功能、知识具有调节功能。 知识的表征储存:(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2)程序性知识的德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3)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同化: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顺应: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的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就是知识的顺应。 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知识学习的不同类型:(1)按照知识获得的不同方式,把知识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支架性学习。(2)根据所获得的知的不同形式,把知识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又称为代表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知识构建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 美国的维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作了深入分析和解释。 记忆是知识获得种的一种重要活动,但理解是更为核心的认知线索。 理解是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会影响理解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的方式包括:(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语言直观。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 连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组成,如开汽车、跑步。断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组成,如弹琴、打字。闭合型操作技能对外界的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如游泳、跳水。开放型操作型技能要求对外界的变化情况有处理的能力,并对由此所发生的事情有预见能力,如驾驶汽车。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想、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心智技能也称作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只能的作用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是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过适应各种变化的情景,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操作模仿的阶段: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过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与服从。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问题: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他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的,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1)建立问题表征(2)搜寻解法(3)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是问题的特征,二是已有的只是经验,三是定式与功能固着。 创造性:个体产生其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瓦拉斯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一环境,二智力,三个性。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地重要因素。 创造性地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及情感教育。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起作用。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组成。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客观反映。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们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得知识。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成就中的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远景行动机遇近景行动机。 自我提高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师资格证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教师资格考试(一),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2007年郑州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卷 |
下一篇文章: 教师资格考试(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