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认真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本书主要从有效教学的含义、有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有效教学的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发,很切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对我们的教学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看到有效备课这部分内容,不禁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实际,引发一些思索。 书中明确了有效备课的准则:备而能用,“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有利于学,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备课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功,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会明确这一点的重要性。很多学校也把教案检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对教师教案进行定期检查。于是那些书写工整、内容详细,步骤完整的教案常常被归入优秀教案之列。为了应付检查,我们常常是把手头有的现成的参考教案全盘照搬。只求教案书写得工整、好看,追求固定的格式,按部就班,陈旧老套,书写的时间多于思考的时间,写成的教案有时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备课和上课脱节。这么做要么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在上班时间,我们往往要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家长沟通,能挤出备课的时间不多,而下班后,身心俱疲,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要么是主观认识不足,怠惰思想作怪。这种备课显然是无效的,是对教师资源的浪费。 我是语文教师,市场上语文教辅遍地开花,可以参考的很多。我也常常借助于现成的、优秀的教案,有时结合班情、学情稍作修改,有时也就拷贝下来。这虽然不失为一种备课的方法,但长此以往养成一种依赖习惯,思考得少,原创力也就不足。 观摩名家名师的课后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他们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在教学理念上往往站在一个全新的比较高的层面,让我们听完课,内心震动很久。他们的游刃有余、高屋建瓴、别开层面,应该都来自于他们对教材深入的钻研,对教学方法的积极的独立的思考和探索。于漪老师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于漪老师备课有一套“三备法”:第一次备课,不参照任何资料,完全凭自己创意来设计教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哪些是别人的精妙之处而自己没有想到的,对备课进行修改;第三次备课,结合自己上课的体会再对备课进行修改,让自己下一次上得更精彩。靠着“三备法”,于漪老师三年就成了知名教师,可见有效的备课对教师的发展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这句回答很引人深思。这位历史教师的话告诉我们,备课应该是一位教师常时的不懈的工作,是不断补充自己、修炼自己的过程,只有让自己变得“富有”,才有能力把“财产”分给学生;只有自己储备丰足,才能随时调遣“物资”。 我们应该强化有效备课观念,追求有效教学目标,备有用的课,备高效的课,要科学把握学情,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合理利用课外资源,有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要备目标,备核心环节,还要备练习,备板书,备变化,还要适时进行课后反思。备课的方式也不一定追求整齐划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配。可以在旧备课本上以添减、增补的形式备课;可以在教材上写上重点问题,进行圈点;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拼接粘贴;可以将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分享。不管用任何一种形式备课,都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自己的原创。只有这样才能备有所悟,备有所得,才能修炼自己,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