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公民素养,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和文化的多方面的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等。 有修养的现代公民,一是要尊重和践行人类社会自古到今公认的普遍规范;二是要尊重和践行现代社会以平等为基础的各种规范。
对学校而言,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为明确目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渗透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等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公民素养养成教育。但纵观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首先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长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一切 , 减少了孩子为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自理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孩子无法感受到由实践而获得的进步,无法体验满足与乐趣,当然也无法从失败和挫折中换来经验教训,其结果使学生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培养。 其次,学校养成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假、大、空”的弊病。把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品性的培养罗列在一个层次上,让学生无所适从;教育中一味地回避、抵制或阻止各种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于是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互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学生在“真空世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与现实世界挂不起钩来,于是学生出现了双重人格。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差”在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和陶冶上,学校的养成教育缺乏超前意识,缺乏系统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缺乏体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教育方法单一呆板,教育途径划一封闭,因而,养成教育的开展难以适应当今这批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的小学生,致使教育效果甚微。
注重即时效应,忽视长远效果;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训练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小学生的基本道德显然还存在着知行脱节等现象。
再来回顾过去十年,我校作为武昌区唯一一所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武昌区唯一一所武汉市德育示范学校,在小学生公民素养成养成教育方面所作出种种尝试:坚持“由浅入深,据事论理”的原则,采取“多搞活动、寓教于乐”的方式 ,制定一系列序列化方案:如行为规范训练序列、劳动教育序列、主题教育活动序列、爱国主义教育序列,并将各类目标进行分解,按年龄的高低分层推进,螺旋上升;创造性地提出“解放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试验田,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 解放教师,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德育塑造人格的实质得以实现,促进学校教育使命最终实现”的新型德育理念等等。
可以说我校已在“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方面已迈出了坚实步伐,但怎样让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怎样从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学校的养成教育与与小学生的实际相吻合、与学校发展并驾齐驱、成为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仍是未来五年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企待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校将《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作为十一五市级课题申报的充分理由。
二、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而小学阶段正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健时期,可以说,在幼小时期抓好养成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通过实施《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达到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彼此间的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审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知、悟、意、行协调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目标
1、通过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建立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内容体系、综合评价指标制度、形成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营造和谐校园,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
2、通过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辐射和全民参与,从而使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同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
3、通过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理论构想
1、理论基础
《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
国内理论依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提出的教育理论,构成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国外理论依据:雷斯特的理论、班托拉的理论、霍根的《品德形成社会化理论》皮来洁的《德性发展阶段说》美国的罗博特的《人际关系推理的发展性理论》
相关政策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现代教育学》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在实践中营造一个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把学生置于立体交叉的高效教育场中,学生才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我校的“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就是建立在这种立体教育理论上。
2、理论假设:
因为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提高孩子修养,完善孩子人格不可缺少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重要一课。所以说,如果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养成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孩子的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习惯),最终使孩子培养崇高道德品质,养成良好公民素养。
(四)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实施原则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对人才的培养,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科学灵活地把握条件的变化。进行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同样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养成教育,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切实贯彻《小学德育纲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多方面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整合性原则:
人的素质具有全面和谐的特点,并非孤立存在,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整体规划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德育整体功能,处理各学科之间,各活动之间以及课内、课外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有效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3、发展性和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把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五自”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4、科学性原则:
“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操作,使调查研究、资料研究、实验研究等都处于科学严谨的状态中进行,从而真正揭示出内在的规律,运用其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研究。
5、可操作性原则:
我们研究的特点应在于扫除落实养成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确保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实施,从而创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的“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体系,因而,在研究中必须显示出较高的易为他人仿效的可操作性。
6、激励性原则
坚持引导为主、表扬为主、鼓励为主,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的乐趣,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
7、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课题实施中,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多反馈”对课题过程多设台阶,分层递进,稳定有序地完成课题。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趋势
古往今来,国内外关于“公民素养养成教育”之言论评述举不枚举。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
“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发展心理学家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每一个国家都希望用各种途径来培养其公民,使其具有“良好公民”的特性。“良好公民”的特性,即是“公民素养”或是“公民资格”。因此,培养“理想公民”、“公民素养”或是“公民资格”就成了各国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目标。为达上述目标,家庭、学校与社会均共同担负着培养理想公民的责任,而其中学校更是三者中最有计划进行者,因此,如何透过学校教育以培养理想公民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作为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的中国,讲文明、懂礼貌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在探索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未来公民素质方面更是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卓著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广泛深入;随着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全面推行;随着震撼人心的《八荣八耻》的学习践行,全国上下在探索、实践中开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强势局面。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进行各年龄段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进行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探索。
(三)进行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社会活动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探索。
(四)进行小学生公民素养成教育好习惯培养的五条原则探索。
(五)、进行小学生道德行为、道德习惯、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调查。
(六)进行小学生基本道德形成与学校、家庭、社会关系研究。
(七)进行小学生公民素养成教育活动化课程研究与教材编写。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和策略
(一)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的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养成教育内容,使其为学生所认可、接受。研究时,不是纸上谈兵、不是想当然、不是统一部署或统一要求,而要将学生个体差异、学校教育现状、学生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变革更新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进行特别关注;要努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对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进行研究,不仅重视学生学业,更注重每个学生的品质、情感、个人条件及特长、应变能力、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及个人价值等方面全面的提高。从而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有竞争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
2、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的长期性
养成教育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久就可以立竿见影,初见成效的,它需要研究者持之以恒,需要主题教育有张有弛,需要活动设计错落有致、需要工作管理井井有条。如加强目标建设,将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纳入学校五年规划,学科渗透,每月一个中心,每两周一次阶段性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形成全员辅导制网络,加强制度建设,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明确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实际性、时代性,这都是很好的进行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方法,但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
3、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的生活性。
事事皆教育,教育的内涵就在于让学生的人格在一件件小事的体验中升华。因此,养成教育必须回归学生现实生活,围绕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特点及社会的实际育德,以公民素养的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为明确目标,强调德育的基本要求。如创编“校园文明礼仪三字经”,从勤学、礼仪、文明、健美、节俭、安全、卫生七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给家长开办讲座,使家长了解家庭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注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辐射中营造精神家园。
随着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关注,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实验研究成为必然,它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的需求、更是所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风向标。我校必抓住各种新机遇和新资源,以创新发展的眼光、踏实有效的举措,不断在学校现有基础上进取、更新、超越!
(二)研究的对象及具体策略
我们将选取我全校师生分低中高段进行研究和实践,具体策略如下:
1、进行儿童良好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培养:严格落实每学期的教育主题,组成学校德育阵地和各学科教育网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逐步学会做人。
(1)遵循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社会,贴近生活,针对热点问题,抓住时代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忠心献给祖国”的传统美德教育。
(3)满含师情写好评语,教会学生学习和做人。
改革评语的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二是充分体现全面育人的德育功能;三是突出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达到具体化、情感化、规范化。
2、进行劳动观念,生活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把常规课程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
(1)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依赖、合作和谐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念,在实践体验、动手操作中感受创新的价值和魅力。
(2)用双休日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从而使他们在全方位阵地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3、进行综合活动课,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学生终身受益。
(1)组织师生受拉手学校慰问考察,进行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2)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如古诗、音乐诵读课,音乐、书画、古诗综合课程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培养的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健康的心理。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对近几年来有关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调查研究法:通过调研、开座谈会等手段,了解目前学校小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实践与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三)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者也是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实践者,应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四)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法:对所选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及经验总结。
七、研究步骤
整个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2006.9----2007.7)
1、组建研究工作研究小组
组长:郭 群、
组员:潘 良、胡筱煌、刘 新、洪 智、姚 峥、张 颖、张 玲、李 莉、林 敏、黄诗云
2、设计研究方案,在实施正式方案前,进行方案可行性论证,同时做好课题师资的培训工作。
(二)运行调整阶段(2007.9----2009.7)
1、通过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建立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内容体系、综合评价指标制度、形成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校园,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
2、通过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辐射和全民参与,从而使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同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
3、通过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总结、归纳阶段(2009.9----2010.7)
将种类资料归档,形成经验及成果集。
八、预期成果
研究成果集、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实践活动文集、研究报告、养成教育活动展示研究辑录等。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郭 群 |
女 |
51 |
校长 |
小高 |
课题总负责,人、财,物保证 |
胡筱煌 |
女 |
51 |
书记 |
小高 |
全面负责课题工作的开展 |
潘 良 |
男 |
49 |
副校长 |
小高 |
负责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 |
刘 新 |
女 |
49 |
副校长 |
小高 |
负责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 |
张 颖 |
女 |
33 |
教导主任 |
小高 |
负责课题调查报告的撰写 |
姚 峥 |
女 |
37 |
教导主任 |
小高 |
负责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
洪 智 |
女 |
29 |
政教主任 |
小高 |
负责德育管理研究及课题资料的整理 |
张 玲 |
女 |
29 |
教师 |
小一 |
负责德育活动研究及课题资料的管理 |
林 敏 |
女 |
26 |
教师 |
小高 |
负责学科德育渗透研究 |
李 莉 |
女 |
29 |
教师 |
小高 |
负责学科德育渗透研究 |
十、保证措施
课题组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都是教育科研能力强,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能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工作的同志。课题组主要负责人---郭群同志,曾先后成为全国创造教育学会会员,湖北省德育学会会员、湖北省小学教育管理学会会员,武汉市思品学会会员、武汉市学校管理学会会员、武昌区思品学会理事、武昌区管理学会秘书长、武昌区德育学会理事、武昌区小学兼职督导员、武昌区思想品德优质课评委、武昌区教坛新秀德育评委;曾先后荣获全国心中四有活动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辅导员、武汉市政治思想工作先进个人、武汉市优秀校长、武汉市思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武昌区优秀党员、优秀支部书记、武昌区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素有“德育专家”之称,充分具备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相关措施: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系列讨论,更新观念;2、讨论制订研究方案,建立健全研究的组织领导和相应的规章制度;3、学校科研室定期开展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4、定期从校外聘请专家进行理论性指导、方向性指导、方法指导,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5、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积极经验,总结规律,勇于探索,勇于实践;6、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