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研究目的:
1、提高备课的效益,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共享。
2、在小学各学科中组织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师有效备课途径、方法与具体操作程序。
3、探索一套适合在小学各学科使用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评价标准。
4、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研究,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发展。
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研究意义: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备课向来被视为“战前准备”,无比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对上课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学的效果有着近乎直接的影响,更是因为备课体现了一名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备课的充分与否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决定了上课的质量。备课作为教师的一项个体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师个人思维方式、情绪、个人基础等影响,教师间备课的差异也会很大。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又频频地进行备课的检查,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备课的任务,有相当量的课不得不“参考”其他一些教案,有的甚至是在抄别人的教案,用于应付检查,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教师备课的质量,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提高备课的质量,成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环节之一,而深入地研究备课,是提高教师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备课作为教师的一种个体行为,成为教师工作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师工作的“负担”,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提高备课质量开始的设想,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始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提到备课,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传统意义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
然而,现在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有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目标:
1、提高备课的效益,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共享。
2、在小学各学科中组织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师有效备课途径、方法与具体操作程序。
3、探索一套适合在小学各学科使用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评价标准。
4、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研究,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发展。
5、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研究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到底备什么?
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目标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效益很低的。为此,我们应共同探究的问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备课到底备什么?
2、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类型、方式、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早已浮出水面,正以不同形式在各地、各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备课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备课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有效备课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根据调查发现,新课程下的备课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形式的单一,方法的陈旧。我校将研究新课改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类型、方式、方法。
3、完善教师备课的评价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专门对评价的改革提出了建议,提出要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标准。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聚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借助网络平台,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诊断、对同事的诊断和反思,注重其他教师对其教案和课的评价,使教师从多聚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构建全方位的动态性教师教学评价标准。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建立的评价标准,注重主体性、过程性、发展性,采用自评、互评的形式,提高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它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和激励改进功能,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重点:
1、提高备课的效益,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共享。
2、在小学各学科中组织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师有效备课途径、方法与具体操作程序。
3、探索一套适合在小学各学科使用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评价标准。
四.研究思路、方法、途径等
本课题采用与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运作,既是一项课题,同时也是学校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故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该课题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边完善的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和评价方案,在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不足进行改进,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管理机制逐渐完善。
⑵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依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针对不同对象开展调查、访谈,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科的各种不同意见,从而进一步完善有关的制度,推荐和推行可行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具体操作方法。使高效、实用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方法得以不断地推广。
⑶实验法:针对有争议的备课内容与形式,开展相关的实验性研究,从而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比照,对适用的操作程序与方法进行推广,同时,鼓励多元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方法。
⑷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本课题中有选择的加以运用,并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总结,在研究中提炼,最终达成教学管理的最优化。
⑸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初始阶段通过文献,进行论证,在课题进展中,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避免重复和少走弯路。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
序号 |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
阶段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1 |
2007.9至2008.9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课例展
(包括说课、讲课、课后反思) |
光盘、录象 |
一线
教师 |
2 |
2008.10至2010.6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多种形式的备课呈现 |
光盘 |
科研
主任 |
3 |
2008.10至2010.6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论文集 |
论文集 |
科研
主任 |
4 |
2008.10至2010.6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阶段小结 |
阶段小结 |
课题
组长 |
5 |
2008.10至2010.6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结题报告 |
光盘 |
校长 | 七.申请人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课题申请人业务素质强,市学科带头人,省课改先进工作者。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曾参与《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并主持区课题《创设课堂情境教学研究》研究,现已结题。课题组成员都曾参与省级、市级、区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
主
要
参
加
者 |
姓 名 |
职务 |
性别 |
年龄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张洁慧 |
副校长 |
女 |
36 |
小教高级 |
语文教学 |
本科 |
陈琼 |
主任 |
女 |
29 |
小教高级 |
语文教学 |
本科 |
朱慧 |
主任 |
女 |
26 |
小教高级 |
语文教学 |
本科 |
李小玲 |
主任 |
女 |
40 |
小教高级 |
数学教学 |
本科 |
文娟 |
教师 |
女 |
26 |
小教高级 |
语文教学 |
本科 |
黄晶 |
教师 |
女 |
28 |
小教高级 |
语文教学 |
本科 |
郑敏 |
教师 |
女 |
36 |
小教高级 |
数学教学 |
本科 |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此课题的研究,学校从2006年9月开始启动,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一些课题研究的条件。
1、课题组成员中,平均年龄32岁。有实验的精力和时间,其中有市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区教学能手多名,小学高级教师50名,一级教师8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强大的生命力。
2、课题负责人业务素质强,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曾参与《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曾参与省级、市级、区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他们都耕耘于小学教学第一线,在各科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多人在省市区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参加过各级科研培训。又由于本课题着眼教学一线,将受到课题组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3、理念为先。对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通过教师之间开展多次讨论,全校教师思想上已经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意义所在,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之下,教师之间如何发挥群体的协作意识,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真正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完善组织建设。建立课题核心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合作研究,加强课题管理,与此同时,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研究规模的扩大,吸纳新的科研成员,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
5、坚持实践探索。充分利用备课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推动本课题的研究。依托学校的教师培训中心,鼓励教师走实践研究的道路,扎根于教育教学实际的土壤,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积累研究经验,加强实践研究中的尝试、反思、对话与合作,共同提升实践智慧。
6、以制度为保障。为了能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资源共享的目的,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校教导处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制度》,对参加课题的对象、课题的分工、如何进行评价等作了详细的规定,确保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质量。
7、建立保障机制。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确保课题研究经费投入,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同意承担本项目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扶持富有成效地投入课题研究的研究人员。
本研究预计五年时间完成,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在全校教师中进行发动,并进行硬件方面的基础准备,撰写研究方案,人员分工,进行开题论证,进行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实验学习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全面进行各学科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实施与操作。2008年6月中期监测,并出具中期监测报告。
第三阶段(小结与推广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6月,小结阶段性成果,开展终结性检测,召开成果推广会议。
第四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1年6月,课题成果汇总,撰写结题报告,出版论文集粹,课题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