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
如今,集体备课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关注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孰优孰劣的话题,而问题的症结,实不在于此,而在于:
1. 对个人备课,要不要加以规范,对个人备课规范的限度是什么?如何使个人备课不致放任自流而又不束缚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2. 集体备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能够解决或在个别交流中能够解决的问题,还是着重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个人在备课中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案 例】
在实践中,有些学校、教师采用“拿来主义”,将集体备课稿全盘拿过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于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教师用统一的教案教学,实行“统一进度,统一课时,统一教案”的“三统”政策,并作为经验到处介绍,美其名曰“优质资源整合,优质资源共享”。“一校 ( 甚至于一区、一县 ) 一科一课仅一案”。教案质量是上去了,可是完全没有考虑到一校或一区、一县同一年级各个班学生的“学情”、各个教师的“教情”是千差万别的。
【资料卡片】
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关系
1.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集体备课是帮助教师达成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共识,是一种教学思想、理念的普及。个性化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各自的课堂实践,深化对思想、理念的理解。因个人的理解水平不同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
2. 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集体备课中的“显性”教案类似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思路、习题设计等这些可以让人明确的感知和评判的内容。而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写在备课本上面的内容,更多的应该是蕴涵在教师思想和情感深处的“隐性”教案,例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教育机智等。这些隐性的东西是无法搬用的。同一个教案,不同的执教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便是由这些“隐性”的教案所决定。也正是它们决定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目前我们大多是处于“显性”教案方面的探讨,对那些隐性方面的探讨很少涉猎,以至于我们的特色化教学风格不显著,名师的培养步伐不大。
3. 方法和目的的关系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必须是在有效的课堂中形成。
王玉英 关于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http://3647.x5dj.com/GroupForum/3647/00419770.shtml.
【点 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 “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面对千姿百态的学生、个性迥异的教师,要实现一案定“天下”,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好比同时开辟的多个战场,我们只依赖一套非常“完美”的作战方案,在多个不同地形、地区同时使用,试问这一作战方案能保证所有战场都能取得胜利吗?集体备课的初衷是为了达到不打或少打“败仗”,并不能保证一定打“胜仗”,过分迷信集体备课的教案,将集体备课教案的功能无限制地放大,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会出现“消化不良”,甚至于出现“歪嘴和尚念错经”的情况。长此以往,使得一些教师连基本的备课能力也会丧失。
所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们都是备课的两种基本形式,判断备课形式的优劣,要有辩证的思维。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为此,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很多学校提倡集体备课。但是,不顾集体备课的劣势,一味提倡集体备课,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集体备课是指备课组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教案的过程,集体备课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大家共同的看法往往被吸引,而不同的观点往往被否定,对上课对象来说,考虑到了同一年级的共性,而忽略了作为一个班级的个性,其针对性是不如个人备课的。
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围绕教材来备课,集体备课优势明显,而如果围绕学生来备课,个人备课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我们并不能因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就作出集体备课是新事物的判断,在实践中,更不能否认个人备课的价值而大力提倡集体备课甚至是网络备课。
【解决策略】
1. 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一个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是“和而不同的”,建议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地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它并不妨碍教师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 建立二次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如果试图解决教师在个人备课中通过努力或个别交流可以解决的教学细节问题,而疏于解决教师个人难以解决的教学法学习与运用问题,只能变为个人备课的又一负担。
集体备课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建议教师在集体备课后能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3. 一切无绝对,要视“校情”而定
集体备课有优点,这个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如果把集体备课奉若神明,每一节课都拿来研究、讨论,恐怕还是不行。首先,每位教师每天的上课节数是3节以上,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这样做不仅不利于教学,还要成为形式和教条,必然引起教师反感。其次,集体备课的效果怎么样,还要受学校的教师素质及教风、学风的影响。现在全国的学校状况差距很大,有的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研制度,而有的学校在这方面还很薄弱,教师素质也较差,如果盲目照搬,必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备课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要由学校分析校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组织形式。
三、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抓好备课。可是,提起备课,大多数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认为这只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无奈的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成了课改进程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案 例】
来自 于一线 老师的心声: 熊生贵 是应该进行备课制度改革的时候了 http://www.baifeng.net.cn/show.aspx?id=196&cid=18.
“××(称教研员),你多次表扬我说我备课认真,格式规范,内容详细,书写公整。可那是抄来的呀!这样的备课对我的教学没有过一点用处,到真正上课时,还得重新想,将真正有用的内容写在书上…… ”—— 备课的无效,备课与上课“两张皮”。
“我都教了二三十年书了,那些教学内容早就滚瓜烂熟了,还非得每课都写上什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学具准备,还有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一大堆一大堆的东西。这要耗费我多少时间呀!而真正上课时,我几乎不看那备课本上写的什么内容。 ”—— 备课的机械、繁琐、低效。
【点 拨】
确实,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课文都快背下来了,根本就用不着备课;还有教师认为,这么简单的内容,拿着课本就去上,也绝对不会教错的,不如留出时间多改几本作业,多给学生作些辅导。看看教师写的教案,也大多是抄写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以语文教案来说,有解词、句义、段义、中心思想等对教材的理解,可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却没有,只有教什么,没有怎么教。有的教案好一些,但认真一分析就会发现,它和范例教案是一样的,是照抄的范例教案。这哪里是在备课?就是机械的应付。“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一遇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缺少教学机智就砸锅了。
这种盲目自满的落后认识和流于形式的备课活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课外大量布置作业,学生厌学,教师年复一年地抱怨“这届学生还不如上一届”。
我们认为,备课的价值是一定要肯定的,教师上课必须先备课,无备课上课是肯定不行的。大凡天下之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恐怕是颠扑不破的。否定与轻视备课(教学预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计划都将失去意义,“学校工作也会变成一种自流的现象”。
【解决策略】
1. 加强学习,提高对备课的认识
认识的提高,不能靠说大道理,也不能仅靠学几篇文章,要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证明。
有效的学习形式有三种:
( 1 )讨论法。由领导提出话题,大家各抒己见。话题主要有:什么是备课 ? 它到底有什么用 ? 不备课行不行 ?
( 2 )实例法。事先通知某教师要听他已经讲过的某节课,听完课后再进行研究。先让这位教师谈是怎样准备这节课的,怎样钻研课文,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然后与他以前的备课相比较,看到底有哪些不同,最后围绕着怎样才算备课自由发言。
( 3 )榜样法。学习身边或者著名教师的备课经验,了解他们对备课的重视,学习他们备课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自己钻研出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管用的 ; 抄写范例教案是劳而无功,自欺欺人的。认识端正,思想统一,才会调动其内因,变要我备课为我要备课。
2. 减轻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看看教师备课情况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真正用于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间是在书写教案。教案只是一种教学的设想,是预设,设计得再周详,课堂上也不能照本宣读。所以,不要在教案书写上作过高的要求,要让教师们把更多的时间真正用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思路上来。我们认为,教案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只要能起到梳理教学设计,固定教学思路的目的就行了,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清楚,把每个环节里的每一句话都写明白。
3. 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备课实效
对教师备课的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备课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工夫作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 ; 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4. 鼓动写教后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
美 国 教授巴里斯在《培养反思力》一书中说 : “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一般的教师成长。”可见反思的重要性。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写教学反思:是否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教学中是否有非常精彩的环节;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教学设计是否有不足之处。写教学反思要“短、平、快”,要短小精悍,写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一定格式,没有字数限制,坚持写教后反思,教师们就会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成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