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亦然。为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我校紧紧围绕“有效备课成就有效课堂”的主题,以集体备课为重点,以教师的个人备课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了备课研讨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其作以小结和反思。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管理中的难点。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突破旧有的备课模式,使备课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正相结合。对此问题,我校多次召开班子会、教师座谈会进行研讨。闯出了校本教研营氛围,备课评价来保航的新路子。
一、营造浓厚的校本研究氛围,搭造有效备课平台
本学期,我们针对课堂中耗时低效的现象,集中开展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的专题校本教研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使教研组和教师在“研究→设计→实践→反思→学习”这一循环往复的动态中,提高自身的备课能力,生成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活动分两个层面开展。第一层面是组内交流,每人在组内上两节研究课。第二层面是校内交流,每组推选一名教师代表本组上研究课。
(一)组内交流,个人备课出奇招
组内交流以个人备课为主。1、明确任务,个人自备:每位教师带着自己的问题,以所选课例为依托,开始资料搜集,教材钻研等准备工作。2、个人说课,组内完善: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全组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执教教师即为本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将自己的初步研究结果抛给大家,共同商议,再以说课的形式向全组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补充、完善。3、初步研课,观课议课:执教教师第一次上研究课,全组教师观课后,再次进行集体备课。先由执教教师进行第一次反思,全组教师共同议课,提出各自发现的问题及想法,执教教师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教学设计。4、再次研课,再观再议。执教教师第二次上研究课,全组教师观课后,进行第三次集体备课。先由执教教师再次反思,全组教师针对两次磨课的实际情况,总结交流。5、反思总结,形成成果。执教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总结,形成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位执教教师都带着一定的研究目的进行备课、上课,全组教师共同参与,每个教师既是自己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其他教师研究的辅助者、合作者。
(二)校内交流,集体备课融智慧
教研组在学校上的研究课要求教师采取互动式备课的方式,共分五个流程。1、组内结合年级特点确定研究问题,依托课例进行研究。2、全组教师共同研读教材,集大家智慧进行备课,备课组长根据个人业务特长和优势,把任务进行分工,大家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备课。3、每组选派一名教师代表本组上研究课,全校相关学科教师进行观课、议课。4、组内进行总结、反思,为下一步开展此项工作积累经验。
二、有效备课促课堂,备课评价来保航
教师备课是一个隐形的过程,以往查教案时发现有的教师教案写的很认真,很详细,但和自己的课堂不一致;针对这种种弊端,我们从加强常规管理和改革评价方式入手,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一)加强常规管理,注重备课实效
1、在布置实施中,对教师备课明确要求,无论是教师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都要求做到“四结合”:(1)整组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要求教师备课不能上一课、备一课,应将整组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围绕本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统揽整单元教材,对于每一课的训练重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时备课。(2)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每一节课如果要求老师都精备,精力有限,也不可能实现。基于此,例如语文学科,要求教师围绕整组备课,有目的的选择一至两课精备,对于每一课时的课,抓准训练目标,备其精华,做到点面结合,轻重相宜。(3)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我们要求教师提前备课,但上课前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再次熟悉教案,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教案进行和调整和完善。(4)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要求教师每节课后进行认真反思,在反思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备课,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2、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备课个性化。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勇于“ 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为此,对于教案的管理,我们作了相应的改进。一是不再规定平均每课时教案的篇幅,,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写详、写略;二是不再统一教案的格式,让教师自主选择适当的教案形式。三是不再提出统一的备课提前量,避免老师为了赶时间,一抄了事。
(二)构建备课与课堂教学互动的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评价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诊断、反馈、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学校在开展备课评价工作时,改进以往更多关注教师备课绩效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丰富评价形式,构建综合性评价体系。
1、构建过程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备课能力
(1)在集体备课中去评价。教研组围绕具体的教学案例,经过集体研讨,对教学设计达成共识,围绕集体备课达成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师进行展示,全组教师在观课、议课、再次研讨中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在比较与评价中,使教师备课能力、驾驭课堂能力得到提升。
(2)在磨课中去评价。在磨课中,授课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调控;听课教师通过“观课议课”,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教师的课堂,在“磨”的过程中评价怎样的教学设计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怎样的课堂调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校级研讨中评价。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组的研究课题,群策群力,上好本组的研究课,学校组织教师带着任务进行观课,并利用教研时间互相切磋听课感想、教学反思。在研讨中,先有执教者谈谈自己根据新课标和组内研究课题确定的教学设计思路,然后同学科组围绕自己的观课任务进行议课。在议课中教师透过显性的课堂审视教师隐形的备课,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表达不同的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老师们的观念得到了提升,理念得到了升华。
2、构建评价方法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自我反思评价。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备课和课堂教学进行互动的自我反思、评价,撰写教学随笔教师有意识地聚集某些事件,记述师生的反应,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分析,淘汰不良行为,实现教学优化。
(2)、同伴合作评价。我们组织同组教师开展同行合作评价,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借助《备课评价表》,透过对显性课堂的观察,观察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程度、观察教师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等,洞悉教师隐形的备课行为;通过《观课议课表》,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及学生的学情、学习习惯,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升同伴的专业能力。
(3)、专家指导性评价。有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合作评价,但如果缺少专家纵向上的引领,评价往往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简单重复。我们注重发挥教学骨干、专家的作用,引领全校教师开展备课与课堂教学互动的评价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新上岗教师的汇报课,学校组织教学骨干,参与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新上岗教师早日胜任课堂教学。
本学期,学校王坤、殷欣两位新上岗教师代表本组进行校内展示,我们邀请区教研室的教研员进行指导,对王坤执教的《伯牙绝弦》的解题环节,王老师的设计是让学生直接透过课题谈理解,有些粗略。乔主任围绕六年级组的研究任务:如何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建议在解题这一环节,借助课下注释,扣住题目中“绝”字,理解意思,并进行适当变通,从而渗透学法指导,令老师对如何渗透学法豁然开朗。
(三)、构建“捆绑式” 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积极性
对于学校备课的考核主要从考核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入手,通过教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捆绑式”评价制度,促进组内同伴互助、智慧共享。
1、对集体备课实行量化考核。学校依据考核量表,从四方面入手。①教师的出勤及交流情况,由组长考核。②分管领导通过课堂听课和与教师交流,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执行及个性处理的情况。③通过教研组一节展示课,考核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效果。④通过教学质量抽测和分析,考核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效力。
2、 对个人备课实行细化考核。主要方式是一看二听三互评四比较。一看:组织教师查看教师教科书上的批注、教师资料的收集、查阅教案是否与教学进度一致以及二次、三次备课的体现情况。通过看亮点,找不足,对教师个人备课实行量化计分。二听:学校领导通过推门听课和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听课,把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和教师的个性化设计落实情况,通过听课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法的掌握情况通过参与“观课议课”的情况来考核。三互评:即同学科同教研组之间教师的互评和同学科不同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评。四比较:通过质量抽测、学科竞赛等比较教师的备课落实在课堂上的实效。
同时我们对教师的“集体备课”“个性备课”“课堂实效”通过专项督察的方式进行,发现典型,找出问题,促使每位教师在备课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创新和成长。加大备课在期末评优中的分量:一、评比优秀教研组。二、教研组推选备课能手。通过评级评比激发教研组和组内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这两个月关于有效备课的研讨与尝试,教师们收获不小:
1、在教研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集了许多宝贵资料,在评价活动中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老师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2、有效备课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教师在备课中关注了学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培养,各方面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关注和重视。
教师备课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期待我们的创新;教师备课是深奥的一门学问,它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当学生用清澈的目光注视我们时,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用心备课是教师的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