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教师,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学校领导们检查教师的教案成了一种铁定的任务。不少领导不断地抛出管理教师的新点子,规定教师的教案一律要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印。有的将老师们的每一期教案做上记号,要算有多少页数,甚至每一页都盖上章,以防偷懒行为,有的学校规定教案必须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缺一项就扣分等等。那么,真正能够起到作用吗?好教师是这样检查出来的吗?老师们又是如何迎接这样的检查呢?
据我观察,我们好多老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整天写啊,抄啊,大多数备课的时间用于书写、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和原创,教案虽工工整整,但上课却用不上,这种费时,费力,没什么效果。纯属应付领导检查式的备课是一种无效的耗费精力。当我们的教学仅仅成为一种为了检查而完成任务的时候,那是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写教案、备课成为一种负担,检查教案成为一种威胁教师的手段。教师的工作是被动的,真说不清楚这样的教育到底是不是值得提倡?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因写教案而占用了教师备课时间,反而影响了备课质量那就得不尝失了(老师的工作任务繁重,用来备课的时间确实有限)。
教案写好了,是不是就等于备好课了呢?不是的。有的教师误以为写好教案或讲稿,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讲课就不成问题了;也有的教师自恃讲课多年,教材比较熟悉,无需再花时间熟悉教案或讲稿,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写好教案或讲稿,不等于就能讲好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工夫。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内容,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不可否认,教师上无准备课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人会欣赏这样的教师。可是,写了教案上课的老师一定是备课很充分的好教师吗?真正的备课只是写写教案就好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个人认为,一个教师的真正备课在于积累,在于常态,在于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我素养。对教材的领会,对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钻研,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感受,对课堂的反思,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组织等等,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备课?这样的备课也许不是书面的教案,可是胜于教案!
我就见过几个非常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上课的时候甚至连课本都没有带上。可是,在课堂上的讲解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胸有成竹,环环相扣,妙语连珠,甚至连课本第几页第几行写什么都能倒背如流、准确无误,令学生赞叹不已。从表面上看,好象这些老师没有怎么备课,可是实际上这样的老师早已将教材和教法进行内化了,他(她)们心中有了课标,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备课,如果还硬要求他们每上一节课,就要写一篇教案,他们是否还有时间去思考,去反思。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教师备课不是不要写教案,写教案也是必要的,但凡事都得有个度,不可一味地为写教案而写教案。教案也不是唯一的衡量教师工作态度和业绩的标准。教师真正有效的备课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应该是一种主动学习型的,探究型的,反思型的,而不是被动的。
那么如何将教师从写教案中解脱出来,真正体现有效备课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校领导要转变观念,改变已经显得有些落后的检查备课方式。备课要检查,怎样查?到课堂中去查,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备课。有效备课还要提倡采用多种备课方式,不一定非写成文本的。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不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吗?本人在此只是提出我个人对于“有效备课”与“教案”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期待废除检查教案的惯例,真正做到“有效”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