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有效性来自备课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根基在于“有效备课”。“有效备课”的话题由此抛出——
教师如何在课前落实一个“备”字?学校应该如何引导?怎样才是有效备课合适的方式?集体备课还是自主研究?有效备课的基础是教材还是学生?从有效备课到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还需要历经怎样的道路?
只有明晰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备课,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聚焦有效备课 生成有效课堂
■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检查备课成了检查备课本的代名词;有的照抄名家教案,敷衍了事,备课内容与具体教学实际严重脱节;有的根本不重视备课,不熟悉文本,凭着经验与感性认识上课,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有的甚至上完课抄教案,应付检查。 “备课”这个重要环节并没有成为这些教师的内在要求。一些教师注意了备课环节,但是由于方法不对,有的长篇书写,巨细无遗,做了很多无用功,备课效率不高。种种现象,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成都市红牌楼小学从2007年起开始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进行研究,从备课这个环节入手,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发挥团体智慧,着力提升教师个体及团队素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有效备课做出了有益的实践。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各个学科都积极投入到有效备课当中,二年级语文教研组还被评为了学校“新课改优秀教研小组”。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二年级语文教研组的4位老师一切从头学起。集体备课,不但是学校的要求,也是这4位年轻教师的选择。
◆ 过程
“有效备课”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备课是起点,教学思想目标得到贯彻是终点,期间的过程要靠方法研究来达成。集体备课虽然用时较多,但是交流后,4位老师对课标的认识、教材的把握、重难点的确定、方法的设计以及训练的落实上都更加到位。他们的集体备课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内容,个体领悟。通盘把握教材体系,全面规划教学计划;面对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做到钻研课标,做到心中有纲;钻研文本,从读者、作者、教者、学者四个角度去研究文本,分析学情,独立确立教学的目的、重难点、训练点,考虑教学构想和教法等。
第二步,广采众长,设计成型。这一步是集体智慧的碰撞。每一位任课教师结合各自备课的教学思路,发表自己对教学内容、教法的理解和意见。如果某位老师某一课的独立备课准备很好,她就是“中心发言人”。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第三步,学情不同,酌情修改。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思维能力、语文素养都有高下之分。但是每个人拿到的教学设计都是一样的,因而,根据各自班级的学生实际状况酌情修改。“我们在调整教学设计的时候,在教案和教材上批注修改。”
第四步,前者实践,后者调整。实践是检验一份教学设计的最好标准。在使用教学设计时,也注意跟踪反馈信息。先上课的老师会及时向后使用的老师反馈课堂信息,大家充分利用课间,及时讨论,抓住问题的症结或精彩的瞬间,提出调整或保持的建议,让后来者少走弯路,提高备课的质量。
延展思考
有效备课就是精研教材、研究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精研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基础,研究学生主要是注意授课对象的整体特点以及个别差异,重点是关注学生整体特点。值得重视并关注的是:教师面对的是生命鲜活的个体,必须在备课中考虑,怎样把这些静态的知识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充满快乐地去探究生活。
关于备课与教案的问题:在“有效”核心的统率下,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体备课的手段,强化备课环节,让教师合理分配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挖掘教材、探讨教法学法的备课功夫上,教案书写精当实用,让教师不再把书写教案当做一种负担,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
◆ 目标
“有效备课”实现课堂五改变
在教学这个层面,提倡有效备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备课实现了课堂的5个改变。
课堂生态:从老师为主走向学生为主
课堂正走向以学生为本。但它不是教和学的简单位置对换,而是建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从而使教师成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恒久动力的师生联合体中出色的一员。老师的讲话争取做到少而精,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材地位:从教材至上走向兼容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种下这样的种子。因此,教学不是只以教材内容为基准,而是拓宽孩子学习的范围。如学习《一粒种子》时,观察种子,播种花种,记录生长,把学习的时间延长至4个月。
教法变化:从教法单一走向生动活泼
拼音教学中用到讲故事、编歌谣、做动作、学表演、开火车等形式;识字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猜字谜、编故事、找朋友、编顺口溜、课件演示、部首加熟字法、熟字添笔画法、熟字换部首法、去部首法等;朗读教学中运用教师范读、轮读、角色朗读,个别朗读、借助辅助工具如营造氛围读、结合体态语言的表达读、借助直觉思维读等形式做到以读代讲;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方式:从个体学习走向合作探究
新课标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是,要做好合作探究学习很难。在识字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采用较多,学生互帮互学,提高识字率。可以创设课本剧,在表演中,师生共评,示范动作,提示语言,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教师必须安排每个孩子的任务,做到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能在合作中共同提高。
评价方式:从简单表扬走向以评促学
与简单模糊的表扬相比,总结学法、深化认识的评价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平时要加强积累,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拥抱、鼓掌等,还要尝试实物评价,一颗五星、一朵小花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延展思考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目标的实施与达成必须依赖课堂教学的途径,这当然得依靠教法来完成。良好的方法,效果自然更好——课堂生动,学生易于接受。而这一切必须有精心的准备,教师心中有丘壑,自会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有效备课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此。
新课程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的整合。教师大量的知识储备、合理适度的拓展延伸设计也是实施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手段。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同时引导学生把视觉伸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备课自会在课堂教学乃至课外延展中收获效益。
(隆昌一中语文教师袁道彬对此文亦有贡献。)
集体备课的
实施策略
■ 梁好
由于管理的原因,集体备课呈现出片面化、表面化、浅层化、形式化的不良倾向,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让集体备课这种校本教研方式变得扎实有效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配置,备课主体多元化
集体备课的精华之处,就是在于集教师的群体智慧,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促成个体教学预案的形成。因此,参与备课教师的主体直接决定着集体备课的质量与效果,集体备课应合理调配备课组成员。
参与备课的主体不仅要有同一学科使用同一教材的教师,而且要有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不同学科教师参加。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已有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视角、掌握的教学资料,都是备课组重要的备课资源,应充分开发利用。
二、搜集资料,典型案例集中化
备课组教师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基础,唯有组内教师细致的个体备课,才能促进集体备课的深入。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备课组内众多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教学思路,不同的教学智慧对教学过程进行经验推测,则使这种预设变得周密而充分。
因此集体备课组在确定备课内容之后,备课组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在逐步消化、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预案。
三、研究讨论,集思广益民主化
研讨是集体备课的中心环节,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思维得以碰撞,观点得以交流,也将备课活动引向深入。但是这种研讨活动的前提是民主的氛围,唯有民主的氛围才能使教师各抒己见,才能使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备课组成员应树立正确的主体观,摆正自身位置,打破“权威”意识,尊重他人意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本着学习的原则,大胆开口,说出自己对教学的理解,积极地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在研讨活动中,组织人的作用是想方设法保持备课教师研讨的热情,保证讨论的连续性、讨论话题的集中性,而不是统一思想,形成统一教案。
四、设计教案,灵活多样个性化
在经过集体备课的研讨过程之后,个体教师应将集体备课成果与个体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对已经形成的教学预案进行创造性地再修改、加工、完善和提升,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这种教案包涵了他人的智慧,但决不是生硬的“拿来主义”,其间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渗透了自己的思考,也是教师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五、运用实践,信息反馈深层化
集体备课指向教学预设,效果的好坏关键还在于课堂实践,因此集体备课绝不能一备了之,而应在课堂教学之后实行二次备课。即通过课后反思,加强信息反馈、讨论研究,拓展集体备课的效能。
备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备课组应重新组织备课组成员进行课后讨论,由执教教师描述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提出课堂疑问,寻找真实课堂与教学设计的差异,回想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事件,反思教学的成功与失误,引发同伴讨论。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聋人学校)
如何有效
管理备课
■ 侯文清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少学校都有检查教师备课的制度,而检查就是翻看教师是否有备课本,备课本上的教案是否翔实。实践证明,此种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弊端。
一堂课完整的准备主要包括:备教材知识结构、教学目标要求,备重难点,备教材的创造性开发利用,备学生,备教师,备教具,备教学流程动态生成中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情况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备好每一堂课都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都需要花去数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因此,备课决不仅仅是抄一抄、写一写教案就能完事的。那种只检查备课本上教案的管理方式无疑是舍本逐末,逼迫教师去做一些劳而无功的事情。为了抄教案应付学校检查,教师花去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真正有效的学习准备时间被占用,课余抄教案,课上任发挥。
应当说,在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师资配置相对欠缺,不少教师课业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少的一天二三节课,多的一天五六节课甚至更多。这么多课时,就是备简案也要花去大量时间,如果备详案,花去时间就更多了。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少教师就只能埋头抄教案。教师在抄教案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弄虚作假的习惯。
针对以上弊端,学校应怎样管理教师备课呢?
一、备精品课,上精品课
灵活管理教师备课,提倡自主备课,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不写教案。一篇精品教案的设计过程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对自己、对学生等的正确解读分析之后的创造性体验过程。这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既是一种检验,又是一种锤炼。因此,灵活管理教师备课,也要适时安排教师备精品详案。有时还可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教师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更有利于教师创设精品教案。教案设计出来后,再根据教案上精品课。
精品教案和精品课作为教师心血和精力的凝聚,作为一线教师最真实、最有效的创造性体验,必将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二、加强管理,多写教育随笔
加强备课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问题的根本,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自然水到渠成。所以,学校在灵活管理教师备课的同时,决不是要放任自流。学校必须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学习别人,总结自己。如有的学校每周有晨学,即每个教师把一周来所学体会和大家分享。
由于一线教师直接进行着创造性实践,掌握教育教学最原始的感性材料,因此,他们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为此,学校还应把教师抄写教案的时间用来要求教师写教学随笔。李镇西说过:“一个老师抄一辈子教案成不了教育专家,然而写三年教学随笔可能成为教育专家。”从实践来看,教师写教学随笔不仅可行,而且益处很多。一方面,由于随笔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可长可短,可论可述,教师容易写;另一方面,教师写文章的过程,也是总结、反思、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写教学随笔还可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决,是一种心灵净化的过程。
(作者单位:四川省洪雅县将军中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