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是构建有效课堂、培养有效教师的基本途径,也是有效教师基本内涵的重要体现。随着课改的深入,传统备课问题日益突显,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关注课前备课,忽视课后反思;等等。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有限,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刻不容缓。在备课时,头脑中要有对话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与课程标准的对话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规定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充分利用课程标准的有关信息进行备课,是现代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可以提供诸多有助于备课的信息。教科书应当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亦即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备课中,我们必须研究课程标准,从中洞察学段目标的标准,对照教科书,把握本单元、本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建议是备课的重要参考,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包含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给出的结合具体事例的评价建议,可以直接运用到教案的设计之中。课程标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不仅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而且给出了比较细致的案例描述。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及其目标,其中的许多案例实际上可以直接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与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体现。但由于作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课标的呈现在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准确无误的理解课标真实含义与教材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别,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
备教材要掌握几个基本环节。一是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二是掌握重点难点。教材内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难点有局部性,在备课和教学中往往不易被发现。三是掌握教材呈现方式的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四是弄清教材疑点。所谓教材疑点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含混不清、似懂非懂、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部分。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产生质疑的问题,以便释疑解惑。
三、与学生的对话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作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
备学生应做到六个了解:一是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等。二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个体自然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三是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包括班级整体基础和个人学习基础,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预习准备是否充足、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四是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五是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六是了解学生动态变化如学习进退、作业完成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等。特别要了解关注后劲生的情绪变化,对其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强化引导,使之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增强前进的动力。
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备学法指导。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在学习中发展,在创新中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法指导重在引导点悟,杜绝强制灌输,注重个性差异,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四、与教师自己的对话
1、备观念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教学行为。备课过程中要正视自己教育教学中需要改革的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重视自身的角色转换,努力把观念转化为行为。
2、备教法
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
3、教后反思
上完课,教师应即使反思。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的思考。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精彩”在哪里?“缺失”在何处?“偶得”有哪些?等等。
五、与同事的对话
集体备课是在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动的氛围中,由集体成员的有效协作而产生的智慧交流碰撞的升华,对教学相长,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研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以外,还可以对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师语言等进行拓宽,在教学的反思、教学的环节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读等方面进行交流。另外老教师和新教师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既有利于老教师更新观念,也有利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教师要搞好教学,决非课前短期备课如此简单,所以平时一定要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 “有效备课”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