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1、近30年来,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在自己办学实践的进行了“希望教育”的试验探索与理论研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八五”期间,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开始构建“希望教育”模式,全体教职工教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让学生都点燃起希望之火,让全体学生在希望中起步,在希望中奋进,在希望中成才,转变了薄弱学校的面貌。
“九五”期间,学校着力研究“希望教育”的核心——希望心理的培养。坚持“育人先育心”,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为切入点,培养每一个学生对明天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了学生发展。
进入新世纪,武汉市粮道街中学面对国家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与时俱进,进行了以省市重点课题《希望教育与初中生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核心的希望教育深化研究;提出了初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研讨了初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与能力系统;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建立了希望教育的目标体系,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希望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希望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希望教育理念为基础建立了希望教育的操作体系,从而构建了希望教育新模式,希望教育研究显现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教育充分发挥了示范一方,辐射全国的作用,为全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学校教育科研的深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研究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在近20年的希望教育研究中,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所创造、积淀了学校所独有的核心精神、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弘扬基于学校优良传统的、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适应师生共同进步、健康稳定而持续成长的学校文化,使“健康、稳定、和谐、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师生和学校的共同愿景,成为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通过研究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用希望教育的学校文化激励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工作责任感,规范师生的品行,激励师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追求积极的人生目标、充分展示自我才华,能够构造每个人健康、和谐的发展空间,营造和谐的、充满希望的“精神家园”。
3、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研究希望教育学校文化,把课程作为学校发展的载体,是推进第二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是师生发展的载体。在进一步优化希望教育对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三级课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可以进一步凸现希望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高尚的方向发展,使个人的信念、感情、行为与学校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和整体趋向,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师生员工自觉调整个体观念和价值追求,逐渐融入健康向上的学校集体,进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学校文化特征和气质的社会人,从而是实现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成就教育品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通过网络查新了解到,由北京十一学校于2001年发起的,北京、河南、广州和澳门等14所知名中小学参与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省部级课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与本课题研究有相近之处。但是,其一不是基于粮道街中学“希望教育”理念的,其二它是针对国内部分知名学校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构建现代学校文化的研究课题,这与本课题研究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2、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教育专家和许多中小学都在探讨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文化内涵、外延、特征等作了深刻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中小学的文化建设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主要理论观点有:
(1)学校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没有先进的学校文化,学校的发展就会缺乏前瞻性、创新性,就会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
(2)先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学校的核心精神,这种学校精神以价值观念形式存在于个人身上,体现在学校全体成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上,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磨砺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发挥着社会规范和风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学校文化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不同的结构层次,其中最浅层的是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行为文化包括人际关系、管理行为、教育行为、学习行为及学校日常生活行为,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由于对文化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而真正的先进文化是什么?无一个明确的标准。学校文化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如何来体现先进文化呢?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带来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如有的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巨大而又潜在作用,无视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的存在,不重视学校文化的挖掘与提炼;有的只注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不重视行为文化的养成教育,造成文化建设断层,形成精神文化的空缺;有的甚至曲解了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把学校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以及搞一些文体活动上,并没有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还有的重复着别人的学校文化,奉行拿来主义,异化了文化的功能,忽视了学校文化的特色性。
三、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在武汉市粮道街中学近20年的“希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对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的研究、传承,培养师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心理品质,激励师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促进师生主动、持续地发展,从而进一步验证希望心理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丰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本课题研究,是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个基于学校优良传统、符合学校自身特点,适应师生共同进步、健康稳定而持续成长的学校文化,必将使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师生和学校的共同愿景。这是对教育学的新尝试。
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希望教育”的价值,这种追求与考虑,将丰富希望教育的理念,也将为教育哲学提供新的视角。
本课题研究探讨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创造适宜学生、教师生存、发展、享受的课程与环境,探讨学校文化对学校主体的相互影响,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新鲜经验,对教育文化学提供新的佐证。
(二)实践价值
本课题依托于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的办学实践,在长期的希望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炼希望教育学校文化,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将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规范办学行为,调控学校工作,凝聚教育力量,促进学校良性发展,将为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成功的实践范例。
本课题通过将研究的过程成为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使“希望教育”理念转化为每一位师生的自觉行为,促使课题研究与文化建构的结合,是基础教育教育科研的崭新思路。
四、研究依据
(一)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希望教育”产生于粮道街中学的办学实践,经过近20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许多适应当代学校教育的经验和理念。因而,我们需要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对师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使运用希望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言行,使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师生和学校的共同愿景。
(二)教育学依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挖掘蕴涵在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人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人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提高师生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四)希望教育研究的依据
教育是对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合作”,更是一种创新。实施希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使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受到启迪、教育、熏陶的氛围,即希望教育学校文化,这既是最终目标,也是希望教育的归宿。
五、研究对象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学生2000名、教师100名
六、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希望教育”的核心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传承与弘扬“希望教育”的学校文化,进一步深化希望教育研究,促进师生和学校“健康、稳定、和谐、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七、研究内容
以研究与传承“希望教育”的核心精神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希望教育的行为文化研究和希望教育制度文化研究为重点,用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熏陶人、教育人、发展人,形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心理品质,激励师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健康、稳定、和谐、特色”的主动、可持续发展。
1、希望教育行为文化研究
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
研究学生在成人、成才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
2、希望教育制度文化研究
研究学校制度的内容、体系、实施机制体现出来的希望教育文化精神。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为学校整体改革研究,鉴于本课题研究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需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辅之调查、分析、对比等方式进行研究。
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已有的做法和体会,总结筛选新的经验、方法,并根据相关的理论提炼研究成果,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
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少走和避免走弯路。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谈话、访问、座谈、发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现状、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
九、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月)
1、选题、立项、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2、聘请专家担任课题顾问。
3、组织并请专家对本课题开题论证。
4、召开研讨会,制定各子课题组研究内容及推进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7年1月~2009年3月)
1、开展现状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制订实施策略及方案
3、分阶段进行实践研究
4、总结阶段研究、实践成果
5、进行中期阶段汇报
6、继续实践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编撰成果集
2、请专家结题,形成结论,进行评估验收。
3、成果应用与推广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证
鉴于本课题研究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由学校校长、书记任领导组组长并主持研究,各部门分管副校长、主任除承担课题领导之责外,还主持各部门子课题的研究。
1、课题研究组
组 长:王朝文
副组长:成 洁 彭 敏 王仁毅
组 员:孙嘉先 苏 京 李春香 朱端伟 陆 蕾 万 刚 孙 歆 王东云 邹 芬 熊宗仁 曹 斌 罗 璇 陈 健 黄秀珍
具体分工:
王朝文:全面主持课题研究
成 洁:课题研究人、财、物保证
苏 京:具体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第一子课题组:希望教育行为文化研究(含: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负责人:彭 敏
成 员:孙嘉先、万 刚、李春香、陆 蕾、罗 璇、曹 斌、陈 健
第二子课题组:希望教育学校制度文化研究
负责人:王仁毅
成 员:苏 京、朱端伟、孙 歆、王东云、邹 芬、熊宗仁、黄秀珍 2、指导专家和顾问
(1)指导专家: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心理学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科院教授) 教育学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新课程
李正洪(武汉市教育学会) 课题管理
於 思(武汉市教育学会)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研究的理论
潘泽生(武昌区教育学会)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研究的实践
(2)课题顾问:
黄万胄(粮道街中学名誉校长)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杨勤祖(粮道街中学分校校长)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二)时间保证
总课题组每学期由组长主持,邀请部分专家和顾问召开两次研讨会,子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研究解决课题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布置下阶段工作。
(三)制度保证
依据学校教科研管理和课题管理制度,对课题研究实施全程监管。建立课题研究成果激励机制,对热情参与教改,全力投身本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教师除给予物质奖励外,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经费保证
自筹课题研究经费,并向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申请一定经费,用于课题研究、资料收集整理、研讨活动和学习培训、举办专题活动、编写校本教材、添置设施、开展竞赛奖励等。
具体为:
资料费(购买、复印相关文献、资料) 8000元
调研费(考察学习、参加相关研讨会) 8000元
小型会议费(组织、会场、设备、服务、专家等)8000元
差旅费(专家差旅费、外出考察学习差旅费) 5000元
印刷费(方案、计划、论文、成果等) 5000元
管理费(人员补贴、专家指导) 8000元
其他(测查、开(结)题申报、奖励等) 8000元
合计:伍万元
十一、预期成果
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校本教材、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论文、经验专辑、专著等。本项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着重解决实践问题,检验成果水平的首要标准是实践效果:办学水平是否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明显提高等。
具体为:
1、主要阶段成果
《希望教育学校制度文化研究》 (王仁毅、苏 京)
《希望教育行为文化研究》 (彭 敏、孙嘉先)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案例研究》 (孙嘉先)
2、最终研究成果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研究》研究报告 (王朝文)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专著 (课题组)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成果集》 (苏 京)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研究》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