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1、基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这是课改以来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使得教师由课程的“消费者”变成开发者,为教师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奇思妙想,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课程。简而言之,校本课程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由此,我们提出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机制的研究,通过机制的构建、实施,从而达到两者相互促进的目的。
2、基于新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校本课程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的弊端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在国外,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状况已成为学生、学生家长选择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是我国课程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因而,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机制的构建,已成为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途径。我们试图通过此机制的构建,达到两者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推动实现课改在校本课程上的跨越发展。
3、基于汉阳区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我区各校自2003年起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到目前为止全区各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门类已超过一百种。然而,通过下校调研,我们发现,在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这一整套开发活动中,各校普遍反映出教师专业素质跟不上的问题。虽然全区100%的小学编制了文本、开设了课程,但是80%的学校感到教师不能胜任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4、基于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浙江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傅建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都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些研究,但都倾向于两者的相互作用方面的探讨,重在校本课程开发能促进教师那些方面的专业发展,而对于怎样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思考,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
机制:《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与我们常说的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一个事物运行的内在过程与内在方式。
对本课题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均包含了很多内容,本课题不应是研究如何开发校本课程,也不应是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所有内涵及这些素养如何发展,而应该是构建一种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三、研究依据与假设
(一)研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关于校本课程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纲要第14条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纲要共4大块26条内容,其中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专门在第三块分五个方面指出要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特别提出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在大中小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2、现代哲学视野里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改变过程。教师的发展也是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到成为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
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一个矢量,即发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教师发展的方向性体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上。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二)研究假设
通过建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才能有利于国家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研究目标
1、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2、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3、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协作机制。
4、对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对象、方法
本课题将以汉阳区五里墩小学、翠微路小学、玫瑰园小学、弘桥小学、月湖小学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等。在研究过程中,拟在研究人员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师,建立教师个案并跟踪分析,以便检测研究的实效性,保证研究质量。
六、研究内容
(一)调查本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 通过调查,重点了解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哪些问题的产生是源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受到目前教师专业素养中哪些因素的制约。
(二)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理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意识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教师要有课程理论知识,要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教师个人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尤其是要增强实践性知识。
(三)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1、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机制。(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牵引力) 研究教师个人规划、教师群体规划的制定,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教师从发展目标角度进行分层管理的办法研究。重点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理念,重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养。
2、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跟踪培养机制。(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探讨如何建立以教师的行为(在开发校本课程、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为对象的跟踪培养机制,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实施能力,培养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
(四)探讨协作沟通机制,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协作网络,建立基于协作的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 研究该区域协作网络的内容、形式及操作办法,促进教师与各方面的沟通,包括与课程专家、与社区人员、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沟通。通过建立区域协作网,促进区域内的同行协作,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五)对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作评价方法的研究。 从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合作能力、行动研究能力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定性的评价研究。
七、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
1、成立课题组、拟订课题申请书。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
3、拟订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工作。(2007年3-6月)
4、制订调查表,调查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撰写调查报告。(2007年7月-10月)
5、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定部分教师建立研究的个案。(2007年10月) 阶段目标:完成调查报告。
(二)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1、运用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2007年10月)
2、分子课题开展研究(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子课题一: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①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重点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教师群体发展规划制定的内容,研究针对教师实际,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目标导向的方法,由此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理念,重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学养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②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跟踪培养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专家咨询法。
探讨建立以教师的行为(在开发校本课程、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为对象的跟踪培养机制,构建“五步”跟踪法:选取对象(教师)——制定目标——行为跟踪——专业指导——行为跟进。行为跟进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所建构的新行为的实施,即让它真正发生,达到知行合一。
子课题二: 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协作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专家咨询法、行动研究法。
重点研究区域教师协作网络的形式、内容、操作办法,通过建立区域协作网,建立基于协作的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促进区域内的同行协作,包括与课程专家、与社区人员、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研究如何评价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
从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合作能力、行动研究能力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定性的评价研究。
阶段目标:构建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制度、网络平台。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6月)
全面总结,整理资料,归因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八、保障措施
(一)队伍培训。对课题组的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着重组织他们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学习教育科研方法,促进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
(二)经费保证。加强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的筹措,按照市区有关科研课题研究经费的管理办法,为本课题研究设立专项科目,确保课题经费专款专用。
(三)制度保障。全力支持本课题研究,大力争取区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在时间安排、人员调配及课程设置、评价激励等方面予以充分保证。实行子课题组长责任制,建立课题组常规工作制度,加强课题资料管理,确保课题研究任务落实到位。
九、预期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本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的调查、分析;课题相关论文、叙事研究案例集、个案资料。
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结题报告;区域性同行协作网;汉阳区小学校本课程研究资源包。
十、课题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组长:王世芳
成员:胡 蕾 郭明昭 廖森林 李世学 杨 芳 杜 欣 李绍芬 常 娅 王 寒 鲍 妮
子课题分工:
子课题一: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人员:廖森林 郭明昭 杜 欣
2、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跟踪培养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人员:王世芳 胡 蕾 杨 芳 李绍芬 王 寒
子课题二: 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协作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人员:李世学 鲍 妮 常 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