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城镇等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的流动与发展成为加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我校周边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有244人,占总人数的35%。由于流动人口家长受文化素质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如何科学的实施家庭教育知之甚少。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较多的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孩子在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很明显,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严重脱节。现代家庭教育急切需求家校联动,急切需求寻找到一种最佳的家校联动的途径,使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从而使家庭、学校社会成为培养现代人才三大支柱。
我校流动人口多,家庭教育的起点较低,面对这个问题,我校慎重选择“对流动人口子女家校合作教育的研究”课题,对促进流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起新型的家校互动模式。
二、设计依据: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和谐协调统一了,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效益,使人获得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依靠和成长的摇篮,是与社会相沟通的纽带和重要环节。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深远的,家长的素质(包括家庭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等)直接影响和关系到未成年人和区域人才素质的培养,家长的行为也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家庭的稳定与社区、社会的稳定密切关联,家庭的文明程度和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区的文明和国民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因此, 培养跨世纪人才,仅凭学校单方面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多方因素,把学校、家庭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协作的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随着人员流动加大,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的确,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有相当多的家庭家庭教育出现了真空,或者无人管,或者管不了,至使外来未成年人问题有加速上升趋势。外来子女与本地学生同读一校,同坐一班,也凸现出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等与城市学校以及时代要求很不适应的地方。加强家庭教育,特别是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外来学生家长的育人素质,营造未成年人成长学习的良好环境,离不开学校主渠道教育的推动作用。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应该加强家长的责任感意识,促进家长行为习惯与自身素养的提高。抓活动培训指导,主要着眼于情感沟通,与家教问题的解决,让家长学会用科学方法教育子女。对外来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是管理者、指导者、家长、孩子的互动过程,能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发展,各方共同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实现的总的目标是:找到一种适合流动人口子女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新方法,构建起新型的家校互动模式。除此之外,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好要实现的各项目标是:
1、创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色学校,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
2、研究如何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进行有效干预和指导 。
3、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可行性。
4、创建家校互动教育网络。
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流动人口子女与非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及困惑,进行对比分析。
2、提高流动子女家长素质的有效策略研究。
3、流动人口子女家校教育互动方式方法的研究。
4、流动人口子女家校合作教育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以目前在我校就读的一二年级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教师结合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践指导开展有目的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最佳的教育方法。
2、文献法
通过对国内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的资料收集,进行文献的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本课题的研究在已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突破提和高。
3、案例研究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流动人口子女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进行一至二年的追踪研究和案例分析,以总结出对流动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流动人口子女家校教育一体化的途径。
五、研究步骤与预期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⑴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论证并进行修改。
⑶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
⑷ 通过问卷调查,建立“在校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基本现状系列资料”。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这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必须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争取保证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做好对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
本阶段预期研究成果:对本校流动学生问卷调查后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7月)
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⑴ 了解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原有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情况,并依据学生的水平状况进行分类,统计,寻找原因。
⑵ 查阅资料,对国内外已实施采用的家校联动的方法及被证明有效的家庭教育进行搜集、归类、研究。根据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研究应对策略,向家长们传授家教的先进经验,提高家长对当前教育形势的认识,对提高家长素质进行相关培训,促使家长们观念的转变。
⑶ 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途径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分层研究,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⑷ 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解,前后对比,找出差距,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并商讨改进方法,形成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阶段预期研究成果:阶段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1、本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本阶段属于课题的总结阶段,必须系统全面地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得出科学可行的课题研究结论。
本阶段预期研究成果:
⑴ 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学生成长追踪记录、家长学校学习情况等)及课题研究前后家庭教育效果对比分析,形成成果附件。
⑵ 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归因分析,形成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条件和保障
1、科研基础。我校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九五”承担并完成了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十五”承担并完成了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省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有一定的科研经验,课题组成员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大多数参加过课题研究,有成熟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
2、制度保障。学校初步形成了校长领导下的以教科室为主体的教科研管理机制,建立承担课题研究责任制,包括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制度,学校对课题组成员的奖励制度,采取有力的激励措施,如对参加科研的教师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对教师获奖的科研成果进行加奖,并与教师的业务考绩挂钩等。
3、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聘请了市教科院和区规划办教科研专家进行课题指导。
4、领导重视。校长对教学科研有深刻的认识并给予高度重视,我校建立学术指导委员会,成立校长为总负责人的课题研究组,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5、经费保障。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力保障和财力保障,如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信息资料等。学校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经费,如聘请专家讲学,提供资料、培训、调研和会务的费用等。并在校内为实验教师立项和开展研究提供一定的资助。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 务 职 称 承担主要任务
白晓萍 女 56.11 校长 小教高级 全面负责,制定课题研究策略,指导实施
王 冰 女 66.11 教科室主任 小教高级 开题论证、中期总结、结题报告等
刘淑华 女 68.9 书记 小教高级 家校合作教育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杨清芳 女 75.6 副校长 小教高级 家校合作教育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于占红 女 70.2 教师 小教高级 论文集、个案集等
成果附件收集
彭玉珍 女 62.12 教师 小教高级 组织家长学校活动
杨俊敏 女 78.3 教师 小教高级 组织家长学校活动
刘 晶 女 80.8 教师 小教高级 组织家长学校活动
艾 红 女 68.3 教师 小教高级 家长学校活动策划
谭 黎 女 79.4 教师 小教高级 资料分析,调查问卷设计
万 琳 女 77.10 教师 小教高级 资料分析,调查问卷设计
贾 丹 女 78.9 教师 小教高级 档案整理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郑蓉
2、《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赵娟
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周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