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已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挑战,于是,现代学校的管理变革呈现出新的文化发展态势。文化管理成为了顺应这一趋势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学校文化”的重建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表明,学校整体性变革与转型,最根本的是实现学校文化转型,同样,教师团队的变革与转型,其深层的根基也在于团队文化的转型与重建。
1.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团队发展的趋势。
团队是现代管理越来越注重的一个概念,团队管理正领跑着现代管理新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在借鉴工业企业经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小组的做法。早期的学校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和职工范围内。但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实践的盛行,团队正日益成为学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团队文化构建也日益成为学校提高管理档次,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2.基于学校核心发展力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学校核心发展力的要素首先是人。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追求,正更多地着眼于人类自身,关注人的发展。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改,也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关注人、培养人,完成历史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必须拥有一支理想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因而,通过构建教师团队文化,提升教师团队文化素养,已成为学校规划长远、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谁拥有文化,谁就拥有竞争力,我们试图通过教师团队文化的构建来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及竞争力。从而推动学校在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基础上实现新一轮的跨越。
3.基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对团队的渴求。
教师一直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所谓“默默耕耘”,就包含教师独自地在课堂里进行教学的意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时间都是单独工作,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一组学生,使用自己的课程教材,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程里面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其课堂上往往是“自给自足的”,缺乏团体意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群体性。教师的工作固然需要个体的辛勤耕耘,但教师任何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再者,课程的综合化也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需要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的相互配合。因此,通过团队建设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我们试图通过探索教师团队文化构建的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环境优良、管理民主、学风浓郁、人际和谐的团队氛围;努力搭建目标一致、责任明确、畅所欲言、共同发展的工作平台;努力建设爱校爱生、勤奋善思、素质全面、精诚合作的教师队伍。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师团队文化是教师团队全体成员共享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它代表了团队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教师团队文化反映了一种“不断超越的生命态度”。
2.教师团队的核心追求是“帮助教师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教师团队的宗旨是不断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不断满足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不断体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
4.教师团队的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我们想塑造的团队精神是忠诚、信任、尊重、协作。
5.教师团队成员的品格特征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追求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
三、研究的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学校教育管理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者要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和归宿,创造具有亲合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促进学校实现从控制性的组织向学习型的团队转变。教师团队文化的构建也应以人的发展为本,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平台,团队教师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进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2.团队建设理论
团队建设理论认为,团队好似一台紧密机器,各个零件(即团队成员)各司其职,
零件之间的公差匹配就是默契程度,公差匹配差必然导致机器磨损加剧,机器提前“退休”。因此,一个团队的默契程度往往决定团队的整体绩效。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上下同欲、心有灵犀、坦诚相待、相互信赖、充分授权、以心换心,并在各自不同的行为组合中,选择最大化期望函数,最大限度降低团队出错的概率,步调一致向前进,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
3.角色理论
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原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教师角色是处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关系中、代表社会传统和主流文化、传承社会文明、承担教育和培养人才职责的专门职业人员。教师角色扮演好坏取决于角色期待、角色规范遵从、角色特征把握、角色差距调适和角色冲突化解等方面。一个成功的教师角色,必须终身学习,不断继续职业社会化。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与文献研究,进一步明确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团队应倡导的文化发展目标。
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索学校构建教师团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及相关的条件;探索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在教师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操作策略,以形成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支持环境在内的评价体系,从而保障教师团队的建设处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之中。
3.通过构建教师团队,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我校在工作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等学校文化诸要素的有效提升,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玫瑰园小学全体教师。
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解决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运用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各种手段,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递进的规律,整体推进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课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五、研究内容:
1.调查教师团队所存在的现状,进一步明确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教师团队文化的发展目标。
2.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和借鉴各地关于教师团队文化构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明确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团队文化的内容。
3.结合学校实践,探索教师团队文化构建的有效策略。
教师团队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思想、建立团队的共同愿景、搭建有特色的平台、开展有特色的团队活动。
(1)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要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具体体现在要在工作中善待教师,努力营造“制度规范人、目标激励人、事业发展人、生活关心人、情感凝聚人”的教师进步成长的精神家园。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上尝试运用龟兔法则,倡导团队“双赢共好”;跳棋法则,引导团队相互借助;海狸法则,培养团队自觉协调;大雁法则,促进团队交替引领。
(2)通过激发团队教师的智慧和理想,逐步形成对学校全体成员有号召力的办学理想和目标。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具有不断自我超越的个人愿景的基础上,鼓励团队教师发展个人愿景,以此提炼、创造出学校共同愿景,达到团队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
(3)搭建可供教师展开平等性对话的平台,如:建立教师沙龙、自办刊物、同课研究等使教师间形成良好的学术探讨、工作分析、问题交流等亲和行为,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去创造、融合、共生。
(4)学校可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教学研究、文娱体育、社会访问、旅游休假等活动,加强专家与教师的交流,教师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与社会的融合,形成互相理解共生的文化场。
六、研究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三年,从2006年9月到2009年12月;研究过程将经过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3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2)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课程改革的实际,举办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2.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9年6月)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子课题、专题项目主管工作业绩进行评定,适当调整人员和工作布局。对子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质量评定,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3)对项目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3.结题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0月)
进行项目验收结题,学校课题组向市、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提交项目实验报告。学校课题组对各实验项目进行验收评选,并向市、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推荐报送研究成果材料或参加相关评比。
(1)学校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各项目主管和教研组子课题组负责人向学校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实验过程的人员工作量表、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资料分析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2)学校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市、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研究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
(3)同时学校对项目主管和教研组子课题进行实验业绩终结性评定。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4.总结阶段(2009年11 月-2009年12月)
(1)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2)进行第二轮实践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结。
七、预期成果形式:
主要阶段性成果:教师团队文化的相关调查与分析;理论学习集;课题相关论文;教师沙龙记录;教师个人心得体会文集;教师成长案例集。
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的相关论文汇编;课题的相关学习汇编。
八、成员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周书才、张玉玲。
2.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周正红、杨芳、祁寅芳、胡娟、戴湘萍、杨静、徐茉莉、王芳、吴恒、金鑫。
3.课题研究成员分工:
(1)准备阶段:
①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负责人:张玉玲。
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负责人:杨芳。
②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课程改革的实际,举办新课程培训、科研培训,召开科研课题专题报告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负责人:周书才。
(2)实施阶段
①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杨芳。
②教师团队文化的相关调查与分析。负责人:周正红。
③理论学习集的汇编。负责人:胡娟。
④教师沙龙记录汇编。负责人:吴恒。
⑤教师个人心得体会文集汇编。负责人:徐茉莉。
⑥教师成长案例集汇编。负责人:王芳。
⑦课题相关论文汇编。负责人:杨静。
⑧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对子课题、专题项目主管工作业绩进行评定,适当调整人员和工作布局。负责人:张玉玲。
⑨对子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质量评定,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负责人:周书才。
⑩对项目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负责人:周正红。
(3)结题阶段
①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
负责人:周书才、戴湘萍、胡娟。
②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负责人:张玉玲、周正红、杨芳。
(4)总结阶段
①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负责人:周书才、周正红。
②进行第二轮实践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结。负责人:张玉玲。
九、保障的措施:
1.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因此,学校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招标课题的申报,在工作、课务安排等方面均给予了考虑,努力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校长和书记亲自加入了课题组,另外吸收了事业心和责任心都很强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课题组。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
2.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①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②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③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④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并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
3.规范制度,保证课题实施。
(1)坚持两周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有价值的经验。
(3)撰写研究性文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