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新的教材观,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新课程背景和时代的强烈呼吁下应运而生的,他给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发展自我的空间,体现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研究者”的教学思想,凸现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彰显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教材的诞生也强烈冲击着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一部分教师因一时难以适应,而茫然无措;一部分教师虽然感到原来固守的一些教学行为必须改变,却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迷糊了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而且,据我们对本区教师的调查了解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①教师们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等认识不到位,在使用教材时会出现照本宣科或按部就班地教学。
②有些教师拿到新教材感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
③有些教师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
④有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没有约束,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⑤仍有部分教师习惯地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
因此,我们认为,新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地区和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对教材进行再造重组加工处理和创新替换,即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重塑”。通过提高对教材的开放性的认识,加强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胜任新课程的能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一言,精辟地对教材意义作了准确的定位。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其知识、技能覆盖面是有限的,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实际生活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课改年级教师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张力荣《语文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陈静《试论新课程下地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又如:王又新在《理解教材性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提出:教材改革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对新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许多误区,因此,怎样理解新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林海亮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一文中指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最大可能的发挥课标、教材、教参的作用,而是应该把课标、教材、教参的影响缩小到最少,以求最大限度的回归儿童非日常生活,达到培养能主动超越生活的人。”
但以上研究成果,对如何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指导性不强。对于如何构建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没有提出明确的建议。所以,我们认为进行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的研究,是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做出积极、有效的尝试与探索,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课题的研究,将着力于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鄂教版)教材策略的探讨,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并从中总结出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的建构,达成教师与教材能互相适应。
二、课题的界定
“创造性”一词,在心理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将“教学材料”进行“新的组合与加工”的过程,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创造出了新的有值价的东西,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特征。它让教师由被动、忠实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课程创造者,转变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
创造性地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本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本土生活问题、需要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的本土资源整合利用来开展德育活动,以指导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不同生活场域的生活,追寻生活的目的与意义,引导其过有道德的生活。按照这样的观念、方法进行的教学即为我们认为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
三、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的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2、活动课程论
杜威在活动课程论中提出:“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将来比过去更美好。”他强调:作为教师所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而且要考虑“怎样使教材变成经验的一部分”。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4、《品德与社会》(鄂教版)教材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当关注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课题设计中,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通过对我区品德教师使用新教材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不同版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找到创造性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的途径和有效方法,探讨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从而帮助教师在比较中深入理解课标内涵,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品德社会化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调查汉阳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使用新教材的现状,分析在使用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重点了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哪些问题的产生是源于教师没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并完成调查分析。
2、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如:鄂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比较,探讨他们是如何体现课标的要求,从而探讨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途径。
3、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研究。
⑴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师激励、引导的含义应该是: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要的参考意见等。
⑵“探究——发现”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是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探素研究,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发展智力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这时特别注意探究教学也必须一定的程序。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而问题产生于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的仔细观察。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教学活动要求的认知意义,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与问题相适应的观念,而且学生的已有观念又不能对问题情境作出完全理性的解释。
⑶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区别是: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目标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
⑷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策略。
4、参与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5、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
培训机制:校片区三级联动机制 校本培训机制
研究机制:小课题研究机制 不同课型、不同年段课堂教学研究机制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汉阳区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使用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开展研究。通过对汉阳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使用新教材的现状的调查、分析,收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相关资料,为本课题最终探讨出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策略提供定性、定量的佐证。
六、研究步骤与安排
本课题研究过程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5月)
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提出理论假设,进行专家咨询和文献研究,并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使用新教材的现状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9年2月)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途径。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的研究,研究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10年3月)
全面总结,整理资料,归因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有良好的科研基础。
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人是“八五”“十五”市级课题的主要负责人,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有三位成员有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国家级、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有三位成员参与了人民教育出版教社《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六年级下册)的编写工作。有一位教师参与了人民教育出版教社《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五年级下册)的编写工作。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中有六位是区思品教师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科研能力,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2、有健全的保障机制。
区教育局、教研部门历来重视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课堂教学及教师培训;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负责人非常重视课题研究,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经费的支持;并有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
八、课题组组成
课题组负责人:
耿汉萍(全面负责课题申报、方案撰写工作及调控、组织工作)
课题组主要成员:
李 青(负责中年段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
喻昀子(负责高年段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
甘 菁(负责课题的组织研究及常规管理工作)
潘望梅(负责资料的收集、积累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柳 娜(负责阶段性工作总结及论文的撰写)
熊清芳(负责个案研究)
周争艳(负责个案研究)
周 婧(负责优秀教学案例的收集)
荣 芳(负责优秀教学设计收集)
吴艳兰(负责优秀教学论文收集)
九、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汉阳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使用新教材现状调查及分析》 负责人:李 青
潘望梅 2、教学课(案)例、论文集 负责人:周 婧 熊清芳
3、对城市学生如何进行教学的操作策略的资源。 负责人:甘 菁 荣 芳
4、研究报告“创造性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策略的研究 ”
执笔人: 耿汉萍 喻昀子
撰写人:耿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