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题 报 告
济源市济水南街学校
《小学语文 有效备课的方法研究》是济水南街学校申报立项的济源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课题编号是【08-JKGHA-08】。
一、课题的提出
1、现实意义
在长期的学校常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的教案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们,无奈的教师在现代网络的“支持”下,逐步走上了“下载”教案、“二次备课”修改教案的路子。即使是“优质课”或“观摩课”等课例,也多是看名家教案,看人家是怎么设计的,如果认为合适,就实行“拿来主义”。在教师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多是首先查阅教参、翻看“他人”教案,借用名家“教学案例”,略加修改,就成了自己的教案,仍是“下载”教案、“抄袭”教案的迹象明显。在听“推门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教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说课时,也常常出现新课程的理念与自己的实际教学相违背的现象,受老教材、老教法的影响,“穿新鞋走老路”,不容易走出也不愿意走出自己多年形成的备课框架,致使课堂教学水平“涛声依旧”,如此等等。
当我们教师拿着“名家”教案或“他人”教案上自己的课时,因对教材缺乏自己的整体把握,对教学重、难点确立的偏差,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不分析、对教法学法的不研究,“胸中无竹,怎能 画竹”,结果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繁冗、头绪繁乱、手段繁琐、重难点不突出等弊端,教师不能游刃有余地点拨、引领学生,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学习不得要领。学生学起来吃力,研讨时问题多多。
正因如此,解决教师们的教案问题,只有从教师的有效备课入手,解决教师备课中的问题,提高备课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载”教案、“抄袭”教案的现象发生,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选择教师的“ 有效备课的方法研究”,目的是想寻求科学的备课方法,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理论意义
1、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是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如何将“教材教活”、“活用教材”、“用教材教”,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研读教材,备好课。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教师仅是个‘知识传授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当教师是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专业成长的落脚点表现在课堂教学与教学质量上,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是在教师的备课质量上。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此云云,都在说明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中就有一分的效果,但教学又是一门复杂有技巧的艺术。教师要摸清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吃透教材,还要考虑教学目的、原则和方法,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各种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认真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预设等。
3、创新意义
在涉及备课研究领域中,或备课理论方面阐述较多,或经验型的介绍较多等。纵观名家案例,各具特色,可老师们却总觉有“距离感”,适合自己的不多或没有。因此,站在一般教师的角度,探索一条适合大多数教师学习、运用的备课方法、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应用价值
1、 有效备课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主要由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备课从某种角度来说,处理好主体、主导和依据这三者的关系,是保证上好课的前提。而在三个要素中,教材是纽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流程的设置。所以,解读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备读教材又是备课的前提,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探求有效的备课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自然而然“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就能安排好教学环节,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自始至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有效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有些知识可能是教师知识储备的盲区。现代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人类处在知识增殖的时代,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备课中,集腋成裘集沙成丘,在积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这些素养首先体现在教案上,然后在课堂上检验。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联系自己的教学,才能深刻领悟语文教学的理论和语文教育现象的实质,才能在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上得到提高。
3、 有效备课促进教学艺术的持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获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备课中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对教学策略的把握,对教学理念的领悟,对学生情况的了解,都要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从而在不断反馈、反思和评价中找到得失。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挖掘自身潜力,促进自己教学艺术的可持续提高和发展。
二、课题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给备课下的明确定义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一般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组织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也包括相应的教具准备和板书的设计等等。“有效备课”,即是在有限时间内的备课效率及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有效备课方法”,即是探求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备课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途径。通过科学的方法途径进行“ 有效备课”,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 研究的内容
3、 探索有效的个人备课模式,逐步形成个性化教案。
四、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通过收集、分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正确把握课题研究的实质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②经验总结法:在原有的备课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剖析、归纳和反思,运用科学的经验总结,确立可行的“有效备课方法”模式。③案例研究法:通过实施、反思、总结、修正,探索实施“有效备课方法”的策略和原则。④行动研究法:在备课方法、课堂教学研究中,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循环渐进螺旋发展,探索“有效备课方法”的多元化管理与评价(教案)操作方法,确立“ 有效备课方法”的评价指标。
五、 研究的步骤
1、 时间安排:2008年8月——2009年12月。
2、 分期实施:
⑴ 2008年8月——2008年11月,学习有关的理论、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初步的有效备课尝试,探索有效备课的方法,逐步构建 有效备课模式。
⑵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探索有效备课的方法,构建 有效备课模式。
⑶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提交课题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接受专家鉴定。
六、研究的对象
课题组全体成员,尽可能辐射到整个语文组。
七、研究基础
此课题是在我校校本研修主题的研讨过程中产生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已初步探索出了备课的“五环节备课法”、教案设计的“四板块设计法”、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五环节”以及集体备课的“四定”“六统一”模式,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八、研究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李书平,中学高级教师,曾先后主持完成2项河南省研究课题、4项市级课题。2项国家级课题等。长期以来,围绕课题研究,本人主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中小学教材的研究;二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三是对教师教研方法的研究;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几年来,先后在《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河南教研》等刊物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10多次获河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及优秀论文奖。
其他几位实验教师,也都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条件。
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1万余册),现代教育网络,进行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探讨构建“ 有效备课方法”的备课模式,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九、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报告;
2、课例或案例;
3、相关论文等。
十、研究的组织形式
课题研究主持人:李书平(副校长)。主要职责: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指导研究工作,验收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协调各子课题组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性服务保障。
课题组主要成员:
李艳平:负责课题实施的阶段报告,资料的搜集整理;
张 娟:负责课题“博客”的管理更新;
张晓红、王春霞、李曼、侯亚萍,查阅整理有关的资料、实施课堂教学,整理个人档案资料,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