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试卷总结
秦小蒙 焦明珠
一、 试题的基本情况
运城市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末高一调研测试化学卷共21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21题,每题3分,共51分,非选择题4大题,49分。从试卷考察的范围来看试题,按知识结构划分为元素周期律及原子结构题2、6、7、14、16、17、18题;有关物质结构的化学键知识6、7、19(1)题,有关氧族元素的具体知识8、15、20题,实验题13、20题;计算题16、21题。若按知能划分,分为知识题1、3、4、5、7、8、10、15;能力题2、6、9、11、12、13、14、16、17、18、19、20、21;整个试题立足基础知识,注重知识应用,强化了能力和素质的考察。以学生得分分布来看,不失为一份较好的试题。
二、非选择题的评卷中问题的内观与分析:
命题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为主,又考虑到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关注性较强。下面就非选择题的具体问题按原试题序号依次对其进行评析。
第18题L题略]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学生对周期表认识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题,本题在学生熟知短周期元素知识的基础上考察了元素的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书写,电子式书写及化学物质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基本化学语言考察为主,穿插学生书写能力的考察。
[问题分析]在评卷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对的电子式书写中读题失误,将电子式写成形成过程。由电子式中共价化合物写成离子化合物或分子式。其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间的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不配平,未约到最简式,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不会写偏铝酸根。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平常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基本知识落实过程中,切实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及严格的书写要求,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19题(略)
[解析]本题(1)考察了学生对化学键的认知情况,(2)小题考察了阿夫加德罗定律的应用,考察基本计算能力。
该题学生答得较好,失分情况较少
第20题(略)
[解析]这是一道学生检验气体、除杂及实验安装设计的题目。题中在基础知识清楚的基础上实验设计中添加适当装置来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检验时,学生考虑检验的干扰,在检验前应先排净,而除去则要考察到化学性质差异,故应选择利用氧化还原性除去,同时要明确如何知道是否除尽的严密思想。在方案设计中学生要能找到产物检验中的缺失。在不完整方案中如何补完整?显然要明确说明添加装置的位置应在D装置之后。
[问题分析]学生卷面中的语言叙述的准确性,如在D瓶后安装一瓶澄清石灰水溶液,这一“瓶”究竟为何物?(2)在D瓶后面再加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瓶子,(3)与D相同再连一个溶液瓶内放澄清石灰水。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准确直接影响着学生答卷中的叙述,像烧瓶、锥形瓶、洗气瓶、集气瓶、广口瓶这些基本仪器的名称,用途应穿播在平时教学中,不仅是最终的实验复习课中的集中复习。
第21题(略)
这是一道混合物计算问题,考查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发掘题中蕴含其中的信息价值,并综合分析提取解题中必须要用量的关系,同时要理清整个的反应过程。由多个方程之间关系的条理过程,再进入计算过程的书写。这一综合分析过程要求学生把数学思维方法运用加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知识优化组合,促进知识的升华能力。如21题中一定量的中并没有说明量的关系中,许多同学在提取信息中错误地认为物质的量的关系为1:1。这样在方法的选择上学生选择方程式叠加法解决,使得答案相同,但解析过程中却出现明显漏洞。题目的要求“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却错误读作“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之比”。
[问题分析]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出发,得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不依常规,不要固定模式的束缚,多方向,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层次和高度。化学教学中,有些问题直接从正面考虑就不那么容易解决,甚至无法解决这就必须改变思维的方向,从结论出发,或从结论反面思考问题,为反证法。这次试卷中解题方法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了反证法,表现出思维的开阔和灵活多变性。(附后解题过程)这为我们今后教学中将数学思维渗透化学教学中相当重要,也是相当复杂的。同时也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范学生卷面表达能力以节省考场上的时间,提高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