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于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的结论和要点?课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巩固和练习?
做好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等学习格言充分说明了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
但这两句格言所说明的只是笔记的功能之一,即克服遗忘的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在听课、实验、讨论的当时可能觉得十分清楚,似乎没有必要记下来,可当时过境迁,需要再现这些细节时,又会被遗忘,在大脑中只留下些大体的印象,做好笔记就可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笔记的第二大功能是能帮助进行思维加工,促使大脑对实际活动情境进行概括、抽象,将正在进行的讨论、实验、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大脑中一闪即逝的观点和思考以纲要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本身就包含有思维的加工过程,在课堂中时常进行记录,就等于对学习活动不断的进行精加工,这种概括和提炼常能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甚至能产生新的问题、设计、解释或结论。这显然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笔记、用好笔记呢?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引导学生记录三方面的内容:(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来的讲课提纲;(2)教师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的讲解;(3)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补充的一些内容,即课本中没有的内容。这在以结论性内容为核心的教学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化学新课程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强调知识获得过程的体验,强调方法、情感与知识的共生,于是新课程的化学课堂上,学生问题多了,讨论多了,实验多了,不同的意见多了,而统一的活动少了,教师长篇的讲解少了,黑板上的讲课提纲不完整了。习惯了原来记录方法的同学不会做记录了,上课热热闹闹参与了一番,一节课下来什么记录也没有,甚至连一节课都学到了什么也回答不上来。可见,新课程中的学生学习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我们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笔记、用好笔记,关键要解决学生记什么、怎么记,什么时候记、什么时候不记等问题。
下述几方面内容是学生应该注意记录的:
一是记录课堂中的问题。化学课堂多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的,问题往往是师生活动的主线,同学们的记录应抓住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即包括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包含同学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还包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萌发的疑问。
二是要记录同学们的不同意见。在小组或全班活动中,会有同学们的交流,有大家设计的方案,由对问题的解释等,同学们的这些发言可能意见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同学们要把其中有价值的或对自己有启发的,特别是不一致的意见和内容记录下来。
三是把活动的结果记录下来。通过讨论、探究等活动,同学们会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可能是同学个人悟出的,也可能是其他同学讲出的,而且经常是老师在同学门的发言基础上概括讲出来的,这是课堂活动的落脚点,往往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要记下来。但不能忽视的是,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还会有另一类收获,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同学们产生的体验、体会和感触,这也是学习的结晶和成果,随时做点记录,一段时间后能自己发现自己的进步。
调查同学们记录的实际情况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记录以上所有三方面的内容,有的只记录自己有疑问的关键点,有的只记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有的只记同学发表的反面意见,同学们记录的内容和记录方式各不相同,但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多数都有较高的学习成效。看来,记什么、记多少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搞清了记什么,还有怎么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与记录在时间上的矛盾问题,听、想、发言、动手操作与记录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听清、听懂、理解别人的发言是记的前提,想是同学参加活动的核心,积极思考才能产生与他人共鸣或相对的观点,这样才能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的参与不能因为记而受到影响。参加活动是第一位的,记是第二位的,这是应该坚持的原则。事实上,像录音机那样全部照录课堂活动的内容,即不必要也难以做到,一般来说应先集中注意力参加活动,在活动转换的间隙,或抓住活动停顿的瞬间进行记录是可行、实用和高效的方法。
记录的技巧也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的。只记录要点、关键词能大大加快记录的速度;多用化学用语进行记录,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用大写英文字头表示常见的物理量,还可用一些自定的简化的符号来表示化学的常用词语,如:
为了便于同学做好记录,对于一些较完整的、较大型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为同学们设计出记录单、工作单等,既可让同学们随时记下自己的方案、问题、结论等,又可作为同学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教师还要在班内不定期组织笔记的展示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参观、相互学习,还可让做记录较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讲讲自己怎么记、记什么、哪些不记、什么时候记等等,让同学们相互启发,使大家都能做好笔记。
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课后的利用,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自己的记录,可建议同学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课后的再整理。课上的记录只是临时的笔录,可能很乱,可能不够完整,可能只用几个字、几个符号代表了一整套活动,不进行及时的整理和补全工作,时间一长,难免出现再看时看不懂,或只能支离破碎地回忆起个别内容的情况,使记录成为废纸一团,所以课后的及时整理非常必要。同时,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自己参加的活动进行回顾、再现、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在整理中常常能产生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所以,整理是笔记利用的重要环节。
二是阶段性的复习和自我评价用。学习一个阶段后,如一个单元、一个学段、一个模块,要进行复习和评价,这时要引导学生用好自己的记录,让同学们回到记录中返视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种返视与课后的回顾作用是不同的。由于已经学习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内容,此时同学就会从一个较高的、较完整的角度再来看自己当时都做了什么、产生了哪些疑问,同学们为什么都提出了这些问题,为什么当时得出了不完整的结论等等,这种自我评价不仅对同学在知识与技能方向的提高极为重要,而且也对其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方向的发展尤为有利。显然这种复习的效果是简单的通过看教科书复习所难以达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