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卫风•氓》

第二课时

                                                                         

(一)  温故入新  巧妙过渡

1.检查巩固

背诵《静女》全诗和《》前两章。

2.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静女》和《》这两首诗,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技巧。

(二)析段品句  难点突破

1.精段分析

【问题投放】《静女》第二章和第三章都是写静女给情人赠物,作者为什么要分成两章来写?如何理解静女所赠之物?

【学生活动】学生在充分阅读基础上先独立思考、理解,再互动探究。

【教师点拨】《静女》第二章,作者省略了一对青年男女会面后所爆发的欢乐情绪的细节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他们在情深意切时,静女把发亮放光的彤管送给对方,以期巩固和发展现有爱情的动人场面。从诗的含意来看,静女送给对方的似乎不是一只彤管,而是一颗赤诚的心;小伙子接到的也不是一般礼物,而是姑娘的爱慕和信赖。作者通过这种恋爱生活中常见的赠送信物的情节勾,突出了男女双方之间的真挚爱情,也蕴含着他们之间的绵绵絮语和千叮万嘱。第三章写静女送给男青年一束荑草。初生的荑,具有白而柔嫩的特点,《诗经》中常常拿它来做比喻,象征着爱情的真诚和纯美。虽然它是极普通的礼物,但因为是心上人的赠物,故小伙子心情非常激动,珍惜无比。      

【整合答案】答案(1)分成两章写的原因:首先物有两件,有先有后。其次,恰到好处地把男主人公激动的心情和爱情推向高潮。

(2)静女把彤管送给对方,以期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爱情。把一束荑送给对方,象征着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2.鉴赏典句

【问题投放】联系课文,试分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诵读,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拨】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兴手法的掌握。明确: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让学生通过诗中的比、兴句,了解《诗经》中比、兴的艺术技巧及其作用。

【整合答案】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未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的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坠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这两处用桑叶由嫩绿以致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两处又是“兴”,以自然界桑叶的盛衰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挖掘内涵  提升人格

【问题投放】(1) 如何理解《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准备、发言。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思想内涵。

【教师点拨】从诗的含意看,静女送给对方的似乎不是一只彤管,而是一颗赤诚的心;小伙子接到的也不是一般礼物,而是姑娘的爱慕和信赖。诗人通过这种恋爱生活中常见的赠送信物的情节,突出了男女双方的一往情深。

【整合答案】参考一: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别有所感。原来,荑是她到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参考二: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丛,也含有爱情将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探讨写法 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1)静女》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2) 《》通篇运用对比手法,试作分析。

【学生活动】在交流讨论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从整体深入挖掘作品表现技巧

【教师点拨】(1)《静女》首章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静女故意藏起来,从暗处观看赴约情郎“搔首踟蹰”的逗趣、窃笑情景。二章的“彤管有炜”、三章的“自牧归荑”,借物写人,借物传情,既借“彤管”象征了静女的一片痴心和热情,又借“彤管”“归荑”显现诗中青年男子的憨厚、诚笃的形象。他“爱屋及乌”,连姑娘送的彤管、荑也无比珍爱,由物及人,从细节上表现了他对姑娘真挚的情感。(2)《氓》通篇运用对比手法,让女主人公用情的专一与氓的背情变心,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对比中刻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前两章中,氓“来即我谋”时笑容可掬(“蚩蚩”),知婚事推迟时态度立变(“怒”),这种态度的变化,足以反映氓的心急情切。一、二两章,通过氓订婚、提亲时态度的变化,极力表现了氓意欲得到女主人公的急切心情,为后面写的背情变心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整合答案】(1)静女》一诗以男子口吻述说了在城上的角楼上与情人幽会的情趣和欢乐。此诗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调皮而又多情的姑娘。(2) 《氓》通篇运用对比手法:一是一、二两章氓婚前对女主人公的心急情切与后四章氓婚后背情变心行为的总对比;二是三、四两章中,诗人先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婚后容貌的变化,使之形成对比;又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沉迷(“女之耽兮”)与氓的“二三其德”相对比。两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背情变心的根本原因,刻了一个喜新厌旧的无情男人的形象;三是末章中,诗人把女主人公婚前的美好愿望与婚后的不幸遭遇相对比(“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表现了她对自己钟情此人的悔恨;四是用河水有岸与氓心无法捉摸相对比,反衬了氓的心易变;五是用婚前女主人公与氓两小无猜的欢乐和婚后氓的背盟弃誓相对比,表现了她对负心汉的怨愤。

(五)拓展延伸  走近高考

精段阅读与鉴赏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实在美得出奇。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卫风•氓》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邶风·静女》
    .《锦瑟》与李商隐.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琵琶行》中的“思”字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因《锦瑟》而想起的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不尽的《锦瑟》.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诗经》解读:萚兮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氓》教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诗经》解读:叔于田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诗经》解读: 狡童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读《诗经》系列:静女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经》解读:清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杜甫 《登高》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赏析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