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因《锦瑟》而想起的

高语三二 75.李国文.因《锦瑟》而想起的. 文学自由谈,2005(1)
  《锦瑟》是唐人李商隐的一首名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天鹅之歌,约作于公元858 年,不久,诗人就在他的家乡河南郑州荥阳,抱恨离开人世。人故去,诗长存,一千多年来,口碑流传,家弦户诵,任何一个读点旧诗的中国人,无不知道这首绝唱。
  如此的身后声名,大概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不朽。
  文学这东西,别人吹,不作数,自己吹,更不作数,甚至当代文学史的吹,也是作不得数的。因为,当代文学史都是当代文人写的,活着的人写活着的人,就难保绝对的公正和公平。
  说来可怜,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其实很小,而我们厮混其中的所谓文坛,那一亩三分地就更为局限,芸芸众生,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使素未谋面,互不相识,不用拐上三个弯,就会发现,倘不是观点相同看法相近的战友,便是营垒对立互不相能的劲敌,都能排上转折亲。所以,极有可能,被写的那位传主,说不定与写史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为朋友,同学,亲戚,邻居;或为上级,恩公,领导,债主;或为情人,姘头,知己,相好;甚者,或为仇人,死敌,宿怨,对头。这样一来,那就保不齐笔杆子底下,感情因素发酵,往这边歪一歪,一头驴夸张成一头骡子;或者往那边偏一偏,一匹骆驼硬说不如一匹马大。
  由此可知,所谓当代文学史,别看琳琅满目,荦荦大观,通常都是某个文学圈子里的,有特定吹捧目标和特定排斥对象的私学,或是门户偏见之学。可以翻翻,不必当真。由此逻辑推论,按照李商隐在唐代敬、文、武、宣诸朝的口碑,无论当时相牴牾、相争拗的牛、李二党,其中不论哪党的好事之徒,要来撰写李唐王朝中叶之文人状态,之文学活动的话,绝不会对他有好声气的。
  这位可怜见的诗人,尽管他的诗写得非常出色,非常优美,是中晚唐诗坛的领军人物,可他的名声可是臭得要命。两边都不讨好,都觉得此君在人品上,在私德上,大成问题。因为,他早年间,是赖牛党的中书舍人令狐楚,赏识提携,名列门墙,着意培养成材的。后来,翅膀硬了,改换门庭,偏偏投奔到李党的泾原节度史王茂元那里,当起幕僚。找一份差使,混口更好的饭吃,尚有可以鉴谅之处,而他竟娶王女为妻,插门为婿,登堂入室,就令人不能不齿冷了。这种朝秦暮楚,首鼠两端的行状,诗写得再好,又如何,挡不住大家唾弃他。最后,驼子跌跟头,两头不着实,就这样把自己一生交待了。
  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命运,飘泊不定,落魄异乡,流离失所,妻孥无着,仰人眼色,寄人篱下,情思难托,绮梦难圆,真是难做人,做人难啊!那颠沛的生涯,一点不值得羡慕。这样,经过千年以后,一直到大家忘了他本人的如何如何,而只记住他的诗如何如何的时候,才在川流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里,凸现出他的存在,他的价值,奠定了他的不朽。
  文学史,就是这样要经过时间的反复验证,方能得到认定。而且,这种认定,仅仅数年工夫,是不行的,数十年工夫,也是不行的,必须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沉淀过程,这才能当得起不朽二字。因为,在漫长岁月的澄清过滤以后,人们对于文人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善恶忠奸,也就渐渐地淡化,不必,也不会太当一回事了。这样,文学史也就能够回归到文学的判断上。然后所得出来的结论,才算接近于正确。
  李商隐就是这样,当年那些意气用事的牛李党争,不过狗咬狗一嘴毛的文人无聊而已,大家对这件事本身都觉得不值一嗤,那诗人年轻时的苟且,或者投机,或者别有说不出口的隐衷,或者不得已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历史的一个小注脚,还有谁会在意和在乎呢?
  说到底,文学史,不相信自吹和人捧的牛皮,只相信时间。拂去历史上的污烟浊雾,诗人的丰采光照,诗篇的夺目璀璨,那形象永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以至万世不能湮没,这才是真值得我们衷心敬仰的。说实在的,唐代诗歌数万篇,唐代诗人上千名,能够如李商隐,如《锦瑟》,被人记在心里,咏在口中者,又有几多?
  所以,我的那些同行们,或者被人吹成,或者自己吹成,那副永垂不朽的大师状,都有把话说得太早之嫌。只有像李商隐这样,千年以后,还有人吟诵他的诗,玩味他的诗,被他的诗感动,为他诗中的意境,悬想不已,揣测不已,那才是真正的一点不打折的永垂不朽。
  我也一直纳闷,这几十年来,世界文学走向式微,中国文学一蹶不振,而我所谋生的这一亩三分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师,那么多的不朽?简直到了“大师满街走,不朽砸死狗,放眼文坛上,无人不泰斗”的盛况空前,总不会是造物主对这块文学土地的格外垂青吧?
  后来,我逐渐觉悟到,一是中国文人,好文人相轻,看不起他以外的任何同行。因此,他不当大师,还有谁能当,又有谁敢当?二是中国文人,好畸性自恋,总觉得自己完美得简直无可挑剔(他嘴上不一定这样表白,但心底里肯定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要是不能永垂的话,中国就无人可以不朽了。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夜郎国主呢?在我们这里,凡有点名气的文人,有点声望的文人,写出说得过去的作品,也有点读者的文人,甚至,人五人六地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居然有点权位的文人,往往缺乏将自己的成就,放在一个中外古今这样大格局里,进行横比和纵比的清醒。
  当然,他们不是不比较,而是喜欢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里,譬如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地区,一个不大的文学圈子,用矮子跟侏儒比,用侏儒跟三寸丁比,用三寸丁跟狗尿苔比的办法,甚至连狗尿苔也能跟羊齿科苔藓植物比,觉得自己是参天大树的。所以,以这种比出来的高度,找到大师或者准大师,候补大师的感觉。或者找到不朽,已不朽,将要不朽的感觉,遂造成我所目睹过的一大堆五光十色的文学泡沫。
  所有这些“大师中毒症”或者“不朽综合症”的患者,都如同一句广告词所说的,那“感觉好极了”的样子,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地区,一个不大的文学圈子中间,把自己看成是那位到美国"#$ 打球的姚明式的小巨人了。自我拔高,立地成佛,神气活现,像巴尔札克先生笔下的外省士绅,要到巴黎闯荡,要走向世界了。
  一位经常到国外的朋友,回来时对我摇头不迭,感叹系之,这些年来,一些高鼻子的汉学家,也断不了受到这些某个省,某个市,某个地区,某个不大的文学圈子里的某某大师,自我感觉格外良好的频频骚扰,没完没了的与国际接轨的强烈欲望,而不堪其苦呢!
  然而,文学史告诉我们,标榜大师者,未必能成大师。而“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的玉溪生,内心未必想成为大师,他哪敢有这一份奢望呢?倒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他的不朽篇章。(唐人崔珏《哭李商隐》诗)
  也许,“文章憎命达”,李商隐的这一辈子,活得很尴尬,很艰窘。《旧唐书》说他“坎壈终身”。“坎壈”,大约为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沟沟坎坎,连滚带爬的意思。所以,才高命薄,屡受挫折,郁郁不得志的他,便盛年早逝了。
  他只活了47 岁,当然,太短命了一点;否则,会有更多的好诗,留存后世。
  这首七律,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可以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谜,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了;要是总猜不开,也就无法使人生出破解的兴味。而李商隐这首显然有着难言之隐的《锦瑟》,既有猜想价值,又有猜想余地,是一个使猜解者错以为不难找到门径的谜。然而,深入堂奥,接踵而至,便是更多的迷惑和茫然。因此,宋、元、明、清,揣度了一千来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所有答案,无一不被诘难,被质疑,被否定,被推翻,几乎没有一个论点能够站得住脚。
估计,再猜上一千年,一万年,大概也休想解开这个诗谜,仍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分歧着。“诗无达诂”,也许永远也得不出一个结论。一篇永远有话好说的作品,一篇永远耐人寻味的作品,这便是《锦瑟》的生命力了。
  因此,近人梁启超的读李商隐法,值得我等深刻体会的。他说: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只有这样.峙磊落的大师,才敢率直说出来。一,他坦承自己并不“理会”诗中“讲的什么事”;二,他还坦承自己“解不出来”“一句一句”的“文义”。但是,他又说:一,“我觉得他美”,“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二,“美是多方面的”和“含有神秘性的”。
  不求其字句上的甚解,而领略其通体之美,得精神之享受,这才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中国人讲做学问,而做学问的中国人,是一点一滴,句栉字比,认真求实,探赜索隐地做起来的,这种治学态度,毫无疑问,当然是极其正确的。但用在文学作品上,这样死抠深挖地做起来,只能将文学的想象力越做越死,最后大家成为僵尸为止。
  说到底,诗词歌赋,小说演义,唱词话本,杂剧戏曲,从来也算不得什么正经学问。即使在封建社会里,虽然孔夫子删定的三百篇古代民谣,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但对那时的读书人来讲,也是属于小菜一碟,有它可,无它也可的东西。《红楼梦》中那位严肃的家长贾政,绝对规行矩步的正人君子,也不把《诗经》当经看。他对贾宝玉的奴仆领班李贵说:“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他还说:“你去请塾里师老爷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显然,有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可以“虚应故事”的,一种是必须“讲明背熟”的。既然贾老爷都认为文学作品不过“虚应故事”,我们干吗要像做学问那样“讲明背熟”呢?
  因此,梁启超的理解《锦瑟》的方法,才是读或者写文学作品的门径。
  只取其总体上的感觉,领受,颖悟,融通,而不斤斤于字句的铨释,词义的解析,要旨的体认,典故的实证,宁可失之于细部的推敲而获得整体,宁可失之于枝节的深入而把握全盘,宁可失之于末端的探究而得窥完豹,你被作品的美学意境所感动,所共鸣,所吸引,所呼应,你的阅读任务,也就完成了,你的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清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提到了另一种死抠字眼的读书法,那就更不足为训了。
  东坡近体诗,少酝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阮亭以为非其所长,后人不可为法,此言是也。然毛西河诋之太过。或引“春江水暖鸭先知”,以为是坡诗之佳者。西河云:“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此言则太鹘突矣。若持此论诗,则《三百篇》句句不是。在河之洲者,斑鸠, 鸠皆可在也;何必“睢鸠”耶?止丘隅者,黑鸟白鸟皆可止也,何必“黄鸟”耶?
  这位毛西河,即毛希龄,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善解《易》,他的著作在乾隆朝收入《四库全书》者,达四十多种,可见其学术上的权威地位。这位活到"# 岁的老先生,存驳反心理,好逆向思维,纪昀说他“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辞”,大概属于北京人所说的喜爱跟人“搬杠”,无理搅三分的老顽童。一个人,读经读多了以后,就死性了。一个死性的人,根本不能体贴到文学作品中的灵韵何在?率真何在?朦胧的美感何在?神秘的魅力何在?他一定故作悖谬,一定要唱反调,抬“鹅不知耶”的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文学世界里,碰上这样的认死理的左撇子,你要不想气得上吊,也只好由他排揎了。
  所以,老农最爱说的一句话,别听蛄叫唤,此言大有深意存焉。
  作者也好,读者也好,千万不要被那些权威专家,教授学者,牵着鼻子走。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学作品,一怕乡夫子的迂腐,舍本逐末,顾小失大;二怕方巾气的穿凿,郢书燕说,歧路忘羊;三怕章句儒的刻板,咬文嚼字,胶柱鼓瑟;四怕恶讼师的偏颇,鸡蛋挑缝,苍蝇下蛆。
  以上这些所谓的评论家,注解家,研究家,编纂家,很大程度上类似《水浒传》里孙二娘和张顺在一字坡开的那爿黑店里,所雇佣的操刀伙计,无论什么文字,什么作品,只消到得这班职业杀手的刀下,犹如摆放在案子上的那位吃了蒙汗药的武松,等待着的便是大卸八块的命运。
  一部文学作品,经得这等人的剖解,肥肉用来剁馅,瘦肉用来切臊,骨头扔进锅里熬汤,杂碎推去案下喂狗,支离破碎,零七八糟,血肉横飞,不成样子。试想,美,没有了,文学的生命何在?庄子在《秋水》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以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就是梁启超和那些做学问的书虫子,对于文学作品根本不同的认知态度。
  文学,这种形象思维的艺术产品,其中梁启超所说的美的神秘成分,很难说得清,讲得明的。要是能够说清讲明,还有什么神秘可言?正是这种无法用语言能够表达的体验和感觉,才构成文学的灵魂所在,精华所在。
  因此,梁启超读《锦瑟》的高见,倒是文学作品的写家和读家,应该记取的。
  追求通体的完美创造,体验共鸣的音外之响,捕捉智慧的霎那光彩,感受神韵的销魂一刻,欣赏形象的艺术魅力,获得美学的深层享受,这也是古往今来的精神产品,人们在编织或者鉴赏时,所必然有的审美过程。
  然而,在这美不胜收的时刻,要是谁在脑海里,浮现出那爿黑店,浮现出一张张屠夫面孔,尽管很斯文,很优雅地冲着你笑,我估计阁下一定要三魂出窍,七魄生烟,那可怜巴巴的一点灵感,早吓得飞到爪哇国去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因《锦瑟》而想起的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锦瑟》与李商隐.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诗经》解读:萚兮
    .《琵琶行》中的“思”字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读不尽的《锦瑟》.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邶风·静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 狡童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读《诗经》系列:静女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氓》教案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诗经》解读:清人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经》解读:叔于田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杜甫《登高》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杜甫 《登高》赏析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