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73.杨福泉.《蜀相》“频烦”辨正.杜甫研究学刊,2006(2)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频烦”一词, 各本或作“频繁”, 一般理解为“屡次、多次”, 表示频度。如清代学者仇兆鳌注: “频繁, 言频数繁多也。”①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也专设“频烦”词条加以考证: 频烦, 汉人语, 《蜀志·费祎传》“以奉使称旨, 频烦至吴”是也。《晋书·纪瞻传》“频烦饕窃”,《庾亮传》“沐浴芳风, 频烦省闼”,《周书·太祖纪》“频烦请谒, 至于再三”, 刘知几《史通·书志篇》“频烦互出”, 《杂说篇》“诏策频烦”, 皆取“频仍”之义。亦作“频繁”, 《晋书·王 传》: “蒙国厚恩,频繁宠擢。”杜诗“三顾频烦天下计”, 正用《蜀志》。② 钱说影响很大, 得到了《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一致认同, 所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这样注释“三顾频烦天下计”: “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 问计于诸葛亮。这是赞美诸葛亮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 犹‘频繁’, 连续多次。”③ 上述解释貌似无疑, 其实不然。因为“频烦”在表频度上与“频繁”同音同义, 仅仅属于通假关系, 二者的用法并不完全等同。如《晋书·庾亮传》“沐浴芳风, 频烦省闼, 出总六军”, (案, 《文选》卷三十八庾亮《让中书令表》作“沐浴玄风, 频繁省闼, 出总六军”。) 从句式上看, “频烦”与“沐浴”、“出总”同位对举, 显然不是频度副词, 而可能用作动词。钱氏关于杜诗“正用《蜀志》”的看法也值得商榷。《三国志·蜀志·费祎传》中“频烦”确实用作频度副词,与“频繁”同音同义; 但《蜀相》里“频烦”则不可能表示频度, 因为“三顾”已含有“连续多次”之义, 而“频”如果用作副词也足以表示“屡次、多次”, 如杜甫《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豪俊贵勋业, 邦家频出师。”更重要的是, 从律诗颈联要求工整、讲究对仗的角度来看, “开济”意为“开国、辅佐”,“频烦”与之相对, 也应是动词用法。这一点, 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已指出“烦”的动词用义: “频烦, 屡次烦劳, 指多次商量, 反复计议。”④其实,“频”也用作动词, 意思是“忧愁、忧虑”。 “频”, 小篆字形作“濒”。《说文·濒部》只收两个字, 都含有“皱眉”、“忧愁”之义: 一是濒, “水厓, 人所宾附, 频蹙不前而止。从页, 从涉”; 一是颦, “涉水颦戚, 从频, 卑声”。段玉裁注: “颦戚, 颦眉蹙頞也。”《玉篇·频部》: “颦, 颦蹙, 忧愁不乐之状也。”《周易·复卦》: “六三, 频复, 厉, 无咎。”王弼注: “频, 频蹙之貌也。”《巽卦》: “九三, 频巽, 吝。象曰: 频巽之吝, 志穷也。”王弼注: “频, 频蹙不乐而穷不得已之谓也。”孔颖达疏: “频者,频蹙, 忧戚之容也。” 《孟子·滕文公下》: “己频顣曰: ‘恶用是者为哉?”朱熹注: “频与颦同, 顣与蹙同。”值得注意的是, 在“皱眉”、“忧愁”的用义上, “频”和“颦”是一对古今字。 《说文·页部》: “烦, 热头痛也。从页, 从火。”由“热头痛”可引申为“烦闷、烦躁、烦乱”, 《玉篇》: “烦, 愤、闷、烦, 乱也。”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 无以生疾。”杜预注:“烦不舍则生疾。”《三国志·魏书·华陀传》: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 胸中烦懑。” 王力先生指出, “烦”、“懑”、“闷”、“愤”等属于同源字。⑤由“烦闷、烦躁、烦乱”再引申为“操劳、烦劳”。《广雅·释诂一》: “烦, 劳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史记·晋世家》: “ (郤克) 至国, 请君, 欲伐齐。景公问知其故, 曰:‘子之怨, 安足以烦国?’弗听。”曹植 《洛神赋》: “日既西倾, 车殆马烦。” 可见, “频烦”除在表频度上与“频繁”同音同义之外, 还有“忧劳”的动词用义。前引《晋书·庾亮传》“频烦省闼”即用此义, 意思是“忧劳于禁中或宫中”。《全梁文》卷三十六江淹《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二表》“频烦紫渥, 绸缪璇命”和《北史·卢贲传》“及总百揆,频繁(通烦) 左右, 与卿足为恩旧”中 的“频烦(繁) ”都是“忧劳”的动词用义。 “频烦”表“忧劳”的动词用义, 与《蜀相》的诗旨也是十分契合的。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作很多, 不仅赞美其“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和丰功伟绩, 如“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⑥ ; 而且倾慕其与刘备君臣之间的同心同德和同舟共济, 如“君臣当共济, 贤圣亦同时”⑦、“武侯祠屋长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⑧。后者更让杜甫自伤自喻, 感叹不已。 至此, “三顾频烦天下计”应该理解为“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君臣二人共同为天下大计而忧劳”。佚名认为:“少陵生平, 赍志未酬, 故于怀才不遇之士每相感触, 引为同心。..至于古人,则武乡侯尤甚。..彼其生平之所为, 鞠躬尽瘁, 欲得当以报者, 原为三顾草庐,付托之重, 故出而驰驱, 不惮频叠烦劳, 而以盱衡天下为计。”⑨周汝昌先生也深刻指出诸葛亮和刘备的君臣关系: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 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方面付托之重, 一方面图报之诚。”⑩两位学者论及《蜀相》, 可谓切中肯綮, 惜乎未能对“频烦”一词作出准确解释。 注释: ①仇兆鳌: 《杜诗详注》卷九,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737页。 ②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 上海书店1983年版, 第380页。 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57页。 ④徐中玉主编: 《大学语文》(修订四版)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105页。 ⑤王力: 《同源字典》, 《王力文集》第八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679页。 ⑥杜甫: 《咏怀古迹》之五。 ⑦杜甫: 《诸葛庙》。 ⑧杜甫: 《咏怀古迹》之四。 ⑨佚名: 《杜诗言志》卷八, 据清康熙佚名著者稿本校刊本。 ⑩周汝昌: 《唐诗鉴赏辞典·蜀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第508页。 作者: 杨福泉, 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古典文献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