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高语三二 6.葛云亮.《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岱宗学刊,2005(3)
  《琵琶行》作为千古名篇,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叹与探究,本文将从知己意识的角度讨论其所包含的深邃意蕴。
                                一
        白居易在谪居浔阳城的孤独中,深深地体味了其人生经历,并不断进行着反思。孤独本身即是一处丰润的精神家园,是诗人在灵魂和人文精神中不断探究和自我超越的故乡。因此,体验孤独对于诗人来说是寻找人生意义的必经之路。在孤独中,诗人白居易完成了精神上的涅 及自我内在的整合,从而在作品中喷涌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获得诗歌的深度、思想的深度。
        琵琶声中的凄清、悲愤与寒冷,也是白居易当时心境的具体体现:怀念故乡,心系长安,但回归之路既不可望,更不可及,仅仅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更深一层来看,白氏对现实生活极不满意而又无可奈何,对于回归精神家园充满期待而又不可复归的无奈更加凸显了他对过去的缅怀和追忆。白居易就是在与琵琶女对等完满的心灵共鸣与精神契合中,“从心灵上完成了对于长安、对于精神家园的回归,又一次在心理上体验了为官翰林和左拾遗时的巅峰经验”。[1 ]白居易曾经胸怀大志,江州之贬,使得白居易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他由社会的中心位置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和政治的边缘。他身为士大夫的权势丧失,身为文人的尊贵也受到极大的挫伤。权势的争夺,使他不得不体会难以接受的抛落在政治和事业圈子之外的孤独,这也造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失落。而琵琶女弹奏的凄切、悲愤的琵琶声及她的讲述直接撞击白居易的心灵之门,唤醒了他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在白居易的世界中,长安是其人生境界的一种象喻,包含着他对某种文化价值的怀念与追寻。长安和其所曾拥有的权势,即是白居易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
        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冲突构成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内心焦虑,孤独、焦虑、失落充斥着他的精神世界。一曲琵琶凄冷的意境,衬托出“天涯沦落人”的哀怨、悲伤。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共鸣点是“沦落人”,处于社会边缘和弱者地位的他们在思维和情感上才容易沟通交流,产生心灵的共鸣。“琵琶女也是白居易个人曾经拥有的辉煌时期的象征。而那琵琶声中‘铮铮然’的‘京都声’,则是一个符号———长安的符号,一种代名词———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的符号。”[1 ]而白居易和琵琶女都用人性的敏感从对方找回了自己当年意气风发、盛极一时的强者的感觉,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的丧失和精神家园的不可复归。因此, 《琵琶行》不是简单的表象和姿态,也不是一种躲避现实的自欺,它是诗人清醒面对生命、生活的一种态度。我们通过《琵琶行》的表述,不但能理解有限的言语,也可以理解言语背后存在的知己意识。
                                二
        白居易忧国忧民却遭毁妒,不为君主知遇,贬为江州司马而被逐出社会文化的中心,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遇。从《长恨歌》到《琵琶行》清楚地反映了作者思想转折过程,初到江州时,白居易一方面为自己的遭遇不平,另一方面对唐宪宗寄予厚望,他幻想能重新回到皇帝身边;一方面想积极入世,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忧谗畏讥,所以在《长恨歌》中表现为淡淡的哀伤,也即是作者所说“恬然自安”。而作者谪居江州一年后,对唐宪宗的厚望最终破灭。表面的“恬然”终究掩盖不住他潜意识中的“知遇”意识,一曲琵琶乐,打破了这种恬然的状态,它使两颗孤寂失落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既使孤高自赏的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又使曾经高贵的白居易“今日闻君琵琶语,犹听仙乐耳暂明”、“江州司马青衫湿”。可以说是琵琶声使白居易暂时平稳的状态被打破,在急剧的内心冲突和急切的外在变化中,一下把他沦落的焦虑放大到了极致,同时也把他精神家园的追求凸显出来。从而产生了“士不遇”与“求不得”的浓重的忧患与悲凉意识。白居易对于长安的思念,就是在心灵深处对于这种价值理想的追寻,对于精神家园的归依。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解他埋在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也没有化解他那对于现实生活的不适和排斥之心态。对于过去的向往,真实的再现了他精神家园的失落。
        同时白居易又作为一位充满孤高心灵的极富才华的一代文学宗师,更追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上对等完满的交流与共鸣。“文人怀才不遇,被逐出文化中心,流落到了边缘,这与‘父权’文化中本身就属于边缘文化形态的女性遭遇相似,不免惺惺相惜,同病相怜,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歌妓与寡妇,之所以被一些文人一再咏叹,就因为她们只是男权文化的‘玩物’和‘弃物’,被抛离生活的主航道,对中心已经没有很强的粘附性,这与文人的身世更为近似。”[ 2 ]白居易与琵琶女,身世经历、社会地位迥异,但他们都是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牺牲品,这就是一对“天涯沦落人”的所“同”之处。这就是诗人为什么会把一个卑贱的歌妓引为知己,并且挥洒同情之泪的原因。文学史上屈原多用香草美人之喻,“使士为知己者用的政治主题与生命主题表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女为悦己者容’的诗文意象及红颜知己的题材,并转而成为后世士大夫与风尘女子结成相怜相知关系的思想感情基础,以至于这种‘红颜知己’情结成为士大夫的文化心态的重要内容。”[ 3 ]屈原在作品中把自己政治上得不到君王信任、同僚理解的孤愤,比拟为佳丽独处;求知于君而无路比喻为女子无良媒与不得自申。这种形象明显地体现在《琵琶行》中。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士大夫阶层渴求“知遇”的文化心态在《琵琶行》中得到了深化与发展。在此前的叙写“红颜知己”作品中,多为明显的虚拟借喻,而对此作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明显的争论。如宋洪迈即对此诗叙事是否真实提出了疑问,霍松林先生认为:“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4 ] 我们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并无人对于此种类型的诗产生真实与否的争论,像屈原等人的香美人之喻的诗,大家几乎公认是虚拟之作,而对此诗却首次产生如此的争论,这正是这首诗对传统的深化与超越之处,作品正是在这种亦真亦幻的叙事中,表现了白居易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实际上, “白居易把出身卑贱的歌妓引为知己,在唐代有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唐代歌妓的地位高于此前任何一个朝代,文人乐于与歌妓、女诗人来往唱和。”[5 ] 唐代也崇尚描写妓女不幸遭遇的诗文,这一风尚对以后各朝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诗人从琵琶女的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影子。他素怀“兼济天下”之志,且有安邦治世之才。怀琼握玉,却不见容于当世,反而无辜遭贬,落了个“天涯沦落”的下场。包含着深广的忧愤和厚重的社会现实内容而非一己之欢,从而使我们记起了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使古代文人士子的知己意识升华质变而具有深沉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三
        总之,在与琵琶女的交往和心灵碰撞中,白居易谪居浔阳的失落与焦虑凸显了出来。天涯沦落、相逢相知的慨叹,表现了诗人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在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心态中的知己意识的深化和超越中,深刻展现了白居易渴求知遇以建功立业、苦求知己以心灵共鸣的知己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永建. 琵琶行的创作心态论[J ]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5) .
[2 ]王正. 悟与灵感———中外文学创作理论比较研究[M]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张惠民. 论知己意识的历史文化内涵[J ]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4 , (4) .
[4 ]霍松林,等. 唐诗鉴赏辞典[ C]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5 ]王玉彪. 泪湿青衫为哪般[J ] .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 ,(2) .
 [作者简介]葛云亮(1953 - ) 男,山东新泰人,新泰市汶南镇第二中学教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中的“思”字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读不尽的《锦瑟》.
    《诗经》解读:萚兮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因《锦瑟》而想起的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锦瑟》与李商隐.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邶风·静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 狡童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读《诗经》系列:静女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氓》教案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诗经》解读:清人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经》解读:叔于田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杜甫《登高》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杜甫 《登高》赏析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