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5.张效谦.《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 ,2006(1) 一、构思美。这首诗开篇独具匠心,它不直接对天姥山的自然景色进行描写,却通过“海客谈”和“越人语”,将天姥山与传说当中的“瀛州”相提并论,一下子把读者领进了烟涛雾海虚无缥渺的世界里了。然后诗人寥寥几笔,运用夸张、对比、以宾衬主等手法,来突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而醉心于山水的李白,正是“因之”要“梦游”天姥山的,所以接下来诗人采用交替递进的手法,开始了梦幻中历险式的攀登和游览。山上的景色时而“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令人留恋忘返;时而山泉轰鸣,山林颤栗,云青欲雨,水波生烟,让人暗自称奇。时而又“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轰然中开”,使人惊叹不已。紧接着,天上的神仙——“云之君”以各种各样美妙无比的形式纷纷降临,从而使诗人的梦中历险也达到了顶峰。而当诗人正陶醉在这无比瑰丽的风光中时,“忽魂悸以魄动”,一下子跌回到了现实中来了。其构思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二、造境美。读李白这首诗,就仿佛走进了山青水秀、景色优美的瑰丽画廊,领略无比神奇的自然风光,使人心旷神怡。诗人飞渡镜湖,夜抵剡溪,著谢公屐,登青云梯,这种跨越飞腾,快速跋涉,既符合恍惚迷离的梦境,又反映了诗人游玩名山大川迫不及待的心情。这里,诗人在虚幻的梦境中营造了真实可感的意境,再加上月照剡溪,绿水荡漾,清猿啼鸣等生动描写,倍增了诗的艺术魅力。等登上心仪已久的天姥山之后,这种想象越发出人意料,有“见海日”的实写,又有“闻天鸡”的幻觉,有“迷花倚石”的旖旎风光,又有“熊咆龙吟”的可怖景象。但这绝非梦游的高潮,随着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在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灿烂的日月照耀着金银楼台,身着彩虹的各路神仙乘风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替他们驾车,色彩缤纷,富丽堂皇,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如此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无疑寄托了诗人桃花源般的人生理想,给读者以无比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与接下来梦中觉醒,重新回到黑暗的现实形成对比,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确立和揭示。 三、语言美。李白这首诗的感人力量还离不开形象化的语言美。比如要形容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既有“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正面描写——“连”、“横”二字,写活写尽了山的参天高度和磅礴气势;又有“势拔五岳掩赤城”的侧面衬托——以雄伟著称的“五岳”和“赤城”,在天姥山面前相当地渺小了。再如写梦中行走的“—夜飞渡镜湖月”,一个“飞”字,传神地写出了梦中恍惚迷离的状态和诗人向往名山的急切心情。还有写天姥山的黄昏来临,“迷花倚石忽已冥”,其中“忽”字,不仅道出了诗人贪恋山水玩之不厌的遗憾,也烘托了奇花异石的迷人。这些字,真可以说得一字境界全出,失一字而意味皆无。另外,诗人在描绘形象中还特别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声响的组合,绘声绘色,悦人耳目。写幽静,则镜湖映月,绿水荡漾,白鹿青崖,读之美不胜收;写神奇,则电闪雷鸣,山峦崩摧,熊咆龙吟,震天轰响,使人惊心动魄。所有这些,需要阅读时慢慢咀嚼,细加品味,方能真正体会得出。 (张效谦,甘肃省会宁县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