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75.成迅.李商隐《锦瑟》诗说.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这首《锦瑟》诗[1],历来被认为是诗迷,一千多年来一直议论纷纷。我们在考察李商隐的生平行踪时,对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地点作了一些疏理,从而对这首诗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李商隐大中二年漂泊巴蜀、留滞荆门时期,曾写了一首诗《摇落》。其中一联和《锦瑟》一诗似有关联。原诗如下:“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人间始遥夜,地迥更清砧。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这首诗的“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两句,以沧海对玉山,正好对应了《锦瑟》诗的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联,可以看作是《锦瑟》颈联的原型。我们知道,《锦瑟》一诗最难解的就是颈联,从《摇落》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锦瑟》一诗的诗意。因《摇落》一诗中明确说到了思念妻子王氏,“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锦瑟》颈联和思家有关。《摇落》一诗作于秋季,李商隐秋天北返,深秋到达长安。《锦瑟》是写于春天的作品,从诗中看,《锦瑟》颈联的艺术成就明显高于《摇落》中的“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二句。根据创作的一般规律,原型相同的作品艺术成就高的往往出现于艺术成就低的作品之后。因此,《锦瑟》应作于大中二年秋天以后,不可能作于大中二年春。 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后的何时何地呢? 可以根据李商隐大中二年秋天以后的行踪进行推断。杨柳《李商隐评传》[2]曾详细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经历,现据以扼要说明其大中二年后的行踪如下:大中二年冬,李商隐任周至尉。大中三年春,李商隐调任京兆尹留假参军。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赴徐州就卢弘正幕,任节度判官,到徐州已是岁暮。大中五年春,卢弘正病逝,李商隐不得不离开徐州,经过洛阳,携眷去长安。大中五年,令狐绹为诗人补了一个太学博士的职务。大中五年七月,柳仲郢由河南尹调为梓州刺史,东川节度史,于是奏李商隐为记室。大中五年十月,诗人已在梓州幕。李商隐妻王氏于这年秋天病逝。大中九年末,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大中十年春,李商隐至长安。大中十一年二月,由柳仲郢荐充盐铁推官,作江东之游。大中十二年春,柳仲郢罢诸道盐铁史。李商隐罢盐铁推官,返荥阳,病逝,年四十七岁。 根据以上叙述,李商隐曾在大中三年九月至大中五年春赴徐州卢弘正幕,但这一段时间,李商隐因和卢弘正关系很好,所以很少有思家之作。他在《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明确说道:“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这段时间,李商隐家眷在洛阳,所以不具有《锦瑟》诗中“蓝田日暖玉生烟”思念长安的条件。另外,《锦瑟》诗“望帝春心托杜鹃”用蜀典,根据这几点,可以断定《锦瑟》一诗不可能作于徐州幕中。 大中五年十月至大中九年末,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李商隐《锦瑟》诗作于此时的可能性最大。首先,大中五年秋,妻子王氏病逝,李商隐离家之前,思想上就充满了离愁。妻子新故,子女尚幼,思家之情实属情理之必然。李商隐在大中五年秋末离别长安之前写的《晋昌晚归马上赠》诗中说道:“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李商隐在这首诗中预示了将来梓州柳仲郢幕中,思乡情感将长 期萦绕心中。大中五年十月至大中九年末这一时期内,卧病、思乡、悼亡是李商隐在东川的基本生活和思 想情况,自然也构成他在本阶段诗作风格的基调。所以,从李商隐此时的家庭遭遇、思想感情、作品基调、《锦瑟》诗“望帝春心托杜鹃”用蜀典,“蓝田日暖玉生烟”用长安典这几个方面来看,《锦瑟》一诗都可以确定作于这一时期。另外,《锦瑟》诗颈联的原型“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一联,也作于四川境内,和《锦瑟》一诗有地点上的联系,容易产生一种似曾相识境归来的联想。如果进一步推断这首诗作的时间,这首诗大约作于大中七年春到大中九年的某一个春天,地点在梓州柳仲郢幕。根据是最早写于大中六年秋的《属疾》。其诗云:“许靖犹羁宦,安仁复悼亡。兹辰聊属疾,何日免殊方!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从《属疾》一诗来看,大中六年秋,诗人请病假悼亡时感情悲痛不可抑制。“秋蝶无端丽”中“无端”一词指秋蝶美丽,触目惊心。“无端”一词,无理而情真,诗歌写出见秋蝶思亲人的情感投射心理。而《锦瑟》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是写的一种迷惘的心境。这是丧妻感情浪潮平复后才会有的一种迷惘的心境。因此,诗可能最早作于大中七年以后的春天,而不可能早于大中七年春。(这是以《属疾》最早作于大中六年秋来推算的。)从《锦瑟》颈联“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用典来看,此诗当作于蜀地。结合中间两联的诗意,此诗主题应是忆旧思归。 据杨柳《李商隐评传》[2],李商隐晚年曾有一次江东之游。《锦瑟》诗是否可以看作这一时期的思家之作呢? 这种推断也不确。一则,李商隐此次居官带有旅游性质;二则,和“望帝春心托杜鹃”用蜀典在地点上不合。 根据以上所论,下面对《锦瑟》诗意作一些具体分析。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云:“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曰锦瑟。”这里大约取其字面华丽而已。“锦瑟”一词,李商隐集中屡次用到,而且有些和其妻有关,可能其妻生平善于弹瑟。李商隐在王氏病逝时写了一首《房中曲》,其中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还有一首《寓目》,结尾云:“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他婚后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落第时所写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云:“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总之,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李商隐对于《锦瑟》这种乐器是很熟悉的,大约在他心中也积淀了大量相关的艺术情感,因此,“无端”飘来的锦瑟琴声引起他无穷的思念。 “无端”。无故,无来由。李商隐屡用此词。《潭州》:“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为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属疾》:“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别智玄法师》:“云鬓无端怨别离,十年移易住山期。”《晋昌晚归马上赠》:“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李商隐此句本谓“无端锦瑟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因平仄而为“锦瑟无端五十弦”。意谓锦瑟琴声飘忽而至,引发诗人不尽的情思。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太帝(太昊,即伏犧)使素女鼓(弹)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按各书所载,瑟有五弦、十五弦、二十三弦(见《吕氏春秋》及《中华古今注》等),三十五弦(见《补三皇纪》,大抵以二十五弦较为普遍。元人也有见及五十弦的。元人陈普《鼓瑟》诗云:“满楼明月调云和,五十弦中急雨过。”用“五十弦”语词系李商隐习用。《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梦后作》云:“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可见“五十弦”一词似并无深意。 首联是说无故飘来的锦瑟琴声,引起我对美好往事的深情思念。“思华年”是一篇诗眼。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联紧承上联“思华年”写往事之迷惘,春心之望归。 “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用《庄子·齐物论》一文的典故。《庄子·齐物论》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这一典故在李商隐诗集中是寻常典故,李商隐诗集屡用此典。《秋日晚思》:“枕寒庄蝶去,窗冷胤萤销。”《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战功高后数文章,怜我秋斋梦蝴蝶。”“晓梦”一词,意为人生如梦,这本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观念。李商隐诗中也曾多次用此词,《咏史》:“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赋得鸡》:“可要五更惊晓梦,不辞风雪为阳乌。”《十字水期韦潘侍御同年不至,时韦寓居水次故郭汾宁宅》:“顾我有怀同大梦,期君不至更沉忧。”可见这是李商隐的一贯见解。 “望帝春心托杜鹃”此典出《蜀记》。《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称王于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成都记》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本草释名》说:“鹃与子雋、子规、鶗鴂、催归诸名,皆因其声似,各随方音呼之而已,其鸣声若曰不如归去。”杜鹃在农历暮春三月啼叫,暮春三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思归的季节,而杜鹃叫声若曰不如归去,更易引发诗人的乡愁。故李商隐诗曰:“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集中屡有此种用法,会昌二年的《三月十日流杯亭》诗云:“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李商隐这里子规的寓意和《锦瑟》诗相同。这个典故,李商隐诗集用得特别多,只是取意稍有不同。《井泥四十韵》:“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遗音和蜀魄,易箦对巴猿。”《井络》:“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北禽》:“纵能朝杜宇,可得值苍鹰。”《哀筝》:“湘波无限泪,蜀魄有余冤。”《燕台四首》:“蜀魂寂寞有伴未? 几夜瘴花开木棉。”《韩翃舍人即事》:“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 “春心”一词,在李商隐诗集中也可见到。《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无题》里的“春心”是指相思之心,李商隐《锦瑟》里的“春心”是指伤春思归之心,两者并不相同。李商隐《锦瑟》的春心,是用《楚辞·招魂》典:“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杜鹃的叫声如同“不如归去”,故“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春心”是指伤春思归之心。这里是说年华已逝,望归长安。李商隐诗集中屡次提及“伤春”这一诗人深刻的艺术体验,《曲江》云:“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杜司勋》:“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莫惊五胜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朱槿花二首》:“君问伤春句,千辞不可删。”《清河》:“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李商隐这一联说华年往事已如晓梦一般迷惘,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王孙思归之心正如杜鹃啼血。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联写月夜思念,诗人有泪,长安往事,温馨如烟。 “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用《博物志·异人》典,其中说道:“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 能泣珠。”《文选·左太冲(思)·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绡,渊客慷慨而泣珠。”《文选》注:“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鲛人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这个典故在李商隐诗集中也不是僻典。《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梦后作》:“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玄微先生》:“龙竹裁轻策,鲛绡熨下裳。”按典故应该是“南海月明珠有泪”。但在李商隐之前,已经有人用佛典将沧海认作是出珠的地方了。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李商隐本人《送臻师二首》也说:“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沧海”一词,李商隐诗中也常用。除《送臻师二首》外,《谒山》:“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拟填沧海鸟,敢竞太阳萤。”《摇落》:“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青山偏沧海,此树生何峰。”这里的“沧海”有的指东海,有的则是泛指。李商隐是北方人,到了四川等南方之地,就认为到了海角天涯,故常借“沧海”一词喻极远之地。《锦瑟》中的沧海应是指四川梓州幕中。 “珠有泪”。按典应是“鲛人有泪,泪泣成珠”。李商隐久居幕下,长年在外。常有月夜思乡,吟诗寄意 之举。这在李商隐诗中多有反映。这一句的意境和《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相似。 “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据《长安志》载:“蓝田山在长安县(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山在今陕西省 蓝田县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并名玉山。”《困学纪闻·评诗》:“司空表圣(图)云:‘戴容州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陆机曾写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则川媚。”李商隐这句当是用此典。 “日暖”一词,李商隐《二月二日》一诗曾用此词表现对春天的感受,其中云:“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李商隐在梓州幕时,家在长安,儿女年幼失母,倍增思念。况且他和妻子曾长期居住在长 安,留下许多温馨的回忆。这一联是说,月夜思乡,中宵伫立,吟诗寄意,诗成有泪。回忆长安往日家庭天 伦之乐,尚觉有如蓝田春日,良玉生烟般的温馨。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说这种忆旧思归之深情,长存心中。而今温馨之境,无人与之,迷惘之思不禁涌上心头。“当时”即“现在”也。这是诗歌的进一层写法,情味凄婉而真挚。 这一首诗,用的语词都是习见的语词,典故也是常见的典故。只因为用典集中,从宋至今,被普遍认 为是诗迷。但是王国维先生有云:“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如果弄清此诗的时间地点,疏理清楚 诗中的典故与诗意,从体会意境入手,这首诗还是可以理解的。《锦瑟》的意境,可参证李商隐大中十年所 作《暮秋独游曲江》一诗。其诗云: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参考文献: [1]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杨柳.李商隐评传[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成迅( 1959-)男,江苏阜宁人,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