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5.胡秀阁.一生尽系此诗中——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河北自学考试,2006(6)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是李白的一首游仙之作。它气势恢宏, 意境深远, 大胆的想像如落英缤纷, 绚丽多彩; 新奇的艺术手法似流霞飞泻, 令人目不暇接。此诗向来为世人所传颂, 被视为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在天宝三年被贬出长安后所作。在这首诗中, 诗人借梦幻抒发了自己政治失意的忧愤以及对权贵的蔑视, 表现了李白寄情山水远离世俗的人生态度。但笔者认为, 仅此还远未能概括出此诗的全部内涵, 这首诗不仅是诗人长安三年政治梦想破灭的表现, 更主要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再现了诗人的一生, 是诗人一生生活道路与思想经历的真实写照。 作品一开篇借海客、越人之口分别描述了仙境瀛州的神秘缥缈和天姥山的秀丽挺拔。仙境虽好, 怎奈难觅难寻, 而秀丽的天姥山却是人间的奇景, 于是激起诗人游历天姥的情志。因此诗人一夜之间飞渡了镜湖, 在海日初升、天鸡报晓的时候, 诗人已登上了天姥山。天姥山的奇异景色令诗人流连忘返, 诗人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我们知道,诗人李白从小就钟情山水,立志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刚刚成年之后,便跨剑出川,游历四方。李白虽也求仙访道,但仙道之难觅终使李白感到失望,而现实中的奇山异水却令他心驰神往, 于是李白遍游名胜, 寄情山水。这不正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开篇所描绘之意吗? 诗歌接着写了“遇仙”的场景。在那“訇然中开”的仙府里, 日光朗朗, 楼台辉煌, 仙人们披着霓虹的衣裳, 在老虎的鼓瑟声中, 坐着鸾驾的车子纷纷而来迎接诗人。然而好景不长,“忽魂悸以魄动, 惊起而长嗟”, 仙境倏忽消失, 梦幻旋即破灭, 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这场游仙之梦应该是李白长安三年的象征。李白虽然钟情于山水, 但却有着治国救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天宝年间, 李白被招至长安, 奢华享乐的宫廷生活并没有使李白屈身改志, 而作为点缀和装饰的身份却是李白忧怨悲愤,抗争中屡遭权贵排挤, 于是, 不到三年李白就被逐出帝都。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也是李白寄希望于统治阶级梦想的破灭。常言道“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长安三载, 在诗人的心中刻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 是诗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块垒, 于是便出现了“天姥山骤然遇仙, 无奈仙缘短暂, 匆匆一面便告分手”之梦境了。 诗人的“梦”破灭了, 于是诗人在作品的结尾写道“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慨叹人生不过像一场梦一样, 随时都有破灭的可能, 而万事万物也不过如东流之水逝者如斯。最好是放白鹿于青崖,“须行即骑访名山”。政治上的失意挫折, 使诗人更加看清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 人生的虚幻短促, 这不仅加深了诗人“人生如梦”的思想, 而且使诗人越发寄情山水,并在结尾发出了对统治阶级极端蔑视和愤慨的激越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一句一反前面的消极沉郁, 使全诗的格调立转, 成为积极脱俗的振奋昂扬! 诗如其人, 该诗激越的气势, 慷慨流畅之风格, 不正是李白一生浪迹江湖, 放荡不羁、桀骜不驯、超凡脱俗的真实映照吗? 诗歌情感曲折跳跃、起伏跌宕, 正是李白一生路途坎坷、起伏不定、命运多舛的注释伏笔。因此我说, 这首诗歌决非只是李白一时即兴之 作, 而是李白一生理想从幻到灭的艺术再现, 可以说, 它真实地展示了李白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