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其人其词

高语三二 87.周志艳.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其人其词 .语文学刊,2006(4)
        一、《扬州慢》的社会背景
  “淳熙丙申至日, 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
  淳熙丙申, 也就是淳熙三年。离金兵南侵, 铁骑践踏扬州已十五年了。宋史记载: 女真族贵族军事集团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两次猖狂南犯, 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的破坏。[ 1] 虽战祸已过, 但是兵火留下的残破景象, 久久不能消除, 十五年后依旧。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 江淮东路的农田, 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本是淮左名都, 本是竹西佳处, 在腐败统治、屈辱求和下的偏安一隅, 不思恢复故土的南宋朝廷,致使扬州一片荒凉。
  《扬州慢》描绘的社会背景正是“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言厌兵。”下的凄惨流离图。本是名都, 却也只落得个“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 无怪乎《扬州慢》体现萧索荒凉之景, 大叹黍离之悲。
  二、姜夔其人及《扬州慢》的淑世情怀
  姜夔,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 今江西波阳)人。约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 1155) , 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 1221) 。其父名噩, 绍兴十三年( 1143) 进士, 任湖北汉阳县知县。姜夔幼年跟随父亲, 往来汉阳二十余次。十四岁时, 跟随其姐在汉川县山阳村居住。在湖北居住期间,曾数次出游扬州、合肥等地。[ 2]这些在姜夔诗词中都有明显表现。
  姜夔是南宋词坛影响颇大的词人, 上继承周邦彦的衣钵, 又吸收了晚唐诗人意境和手法, 形成了自己清空、秀雅的风格。《扬州慢》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 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淳熙三年( 公元1176 年) , 年方弱冠的姜夔, 跟随父亲姜噩的同年—— 萧德藻, 向湖州进发, 此行有两个目的。
一是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 二是萧德藻十分器重姜夔, 认为他金榜题名, 可如探物, 尤其是精通音律、书、, 加之人才出众, 要把自己的姪女嫁给他。萧德藻本人, 在诗坛也颇有名气, 杨万里称“千岩诗以工致称。”姜夔以父执、师长身份敬重萧老先生, 每有新作, 请其斧正, 在《扬州慢》一词小序中, 写到:“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语, 可以见证他们的友谊。
  姜夔一生未能入仕。为了生活, 除了卖字以外, 他不得不奔走四方, 靠人周济。由于他精通音乐, 工书法, 善鉴赏,长于诗词, 所到之处, 颇受当地名流礼遇。诸如扬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叶适等。他依靠的人, 在湖南、湖州的是萧德藻, 来往苏州时, 是名诗人范成大, 而相依最久的是杭州的张鉴。姜夔一生经历南宋高, 孝, 光, 宁四个朝代, 在他二十至五十岁的那一阶段, 正是宋、金讲和的时候, 偏安的小朝廷在这三十年“承平”日子里, 朝野荒嬉, 置国耻、国仇于度外。
  《扬州慢》是姜夔词集中的第一首词。从词中, 不难看出, 即使词序中不明确提到“黍离之悲”, 我们也会从“ 荠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的描绘中, 深切感受到作者的“ 怆然”之怀; 更不用说其词中从昔日名城到今日边城的鲜明对比所引起的“ 感慨今昔”之深长叹息, 从“春风十里”到“荠麦青青”, 从彻夜笙歌到“ 清角吹寒”, 从风流俊赏的杜郎到解鞍沉吟的自己, 从三五明月夜二十四桥吹箫的玉人到今夜“ 波心荡”的一丸冷月和年年自开自放的红药, 所见、所闻、所感、怎不教人“ 难赋深情”、“重到须惊”。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评“‘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 包括无限伤乱语, 他人累千百言, 无此韵味。”[ 3] 其实何止这“ 数语”,“ 尽荠麦青青”与杜甫“ 城春木深”( 《春望》) 的忧乱之叹同样深沉,“ 念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与杜甫“细柳新蒲为谁绿”( 《哀江头》) 同出一辙却显得更为哀婉。
  姜夔虽一介布衣, 然非不涉世事的晋宋雅士, 在他的词集中, 表现关心国家命运和政治爱憎情感的有十几首。这在姜夔全部八十几首词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说明此词非偶一为之, 而在他另一首词《凄凉犯》中“时闻马嘶, 出城四顾, 则荒烟野, 不胜凄黯, 乃著此解。”正文所着力描绘的萧索荒凉之景, 说明作者凄黯、恶劣的情绪更甚于《扬州慢》。在此“情怀正恶”之时, 作者盼望的是“将军部曲, 迤逦度沙漠。”
  这些都体现了姜夔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江山残破、国势不振的痛心。
  三、管窥《扬州慢》艺术特色
  ( 一) 姜夔词的“小序”
  姜夔年青的时候, 喜欢晚唐诗人的作品, 尤其对白太傅更是佩服, 他认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一半的作品都有“ 序”,以“序”来说明时间、地点、人物、事因。他每篇小序, 即简洁明快, 还能做到“意中有景, 景中有意”, 与词结合得十分紧密, 如“淳丙申至日, 予过维杨, 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千岩老人, 指的是著名诗人萧德藻。) 此《扬州慢》一词中的小序。此序前四句平仄对仗, 颇有音乐美。此序共三句, 第一句“景中有意”; 第二句,“意中有景”; 第三句说明本词的内容与形式, 极其简洁, 却又不可或缺。
  姜夔词中, 多有小序, 这是姜夔词的一大特色。在他流传下来的八十多首白石词中有小序的约有三十首。这些小序或交待填词背景, 或叙述作词缘起, 或记录作者交游、行踪, 成为研究姜夔的重要资料。他的小序, 不论长短, 词人都力求凝炼自然, 寻常语言, 经作者妙笔写来, 风格独具。如《江梅引》:“丙辰之冬, 予留梁溪, 将诣淮而不得, 因梦思以述志。”《浣溪沙》:“酉已岁, 客吴兴, 收灯夜阖户无聊, 俞商卿呼之共出, 因记所见。”《侧犯》:“咏芍药。”《虞美人》:“赋牡丹。”[ 4]等。
  词前有小序, 除了能交待清楚很多条件外, 其小序本身文笔生动自然, 饶有意趣。与词相配, 互为补充, 一散一韵, 相得益彰。姜夔词中的小序并不是可有可无, 小序是全篇统领和章旨, 既是开场白, 又是中心句, 是构成全词完整艺术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姜夔在这方面把握得很到位。
  ( 二) 姜夔词的“清空”
  关于姜夔的词风, 南宋末年的张炎在《词源》中拈出“清空”两字作为它的总评, 并且给它下一个比喻:“ 野云孤飞, 去留无迹。”[ 6]清末以后, 有人认为姜夔的词是“三百篇之苗裔。”、“犹诗家之杜少陵。”虽然此观点后人各持一端,可无形中也可以管窥出姜夔词风来。从词的总体发展趋势, 词的创作发展到姜夔生活的时代, 已达到高峰。婉约、豪放这两种风格类型的演变发展,既有传统因素的影响, 又有其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因素。到了南宋, 婉约失之软媚柔弱, 豪放失之喧嚣浮躁。在这种情况下, 姜夔一方面正视词的前进轨迹接受了传统诗教牵制; 另一方面对词的功利性作了适当的淡化和收缩。他用清劲硬朗的语言风格来纠正婉约末流的纤弱软媚, 以飘逸潇洒的气韵来纠正豪放末流的喧嚣浮躁。自成词派一家,从而形成宋词中新的美学境界: 中和之美。
  《扬州慢》中明显体现着姜夔的中和之美。从“ 荠麦青青”的视角之美转换到“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听觉联想。“波心荡”、“冷月”原形的变幻, 形成了新的投影式样, 让人不禁遐想。“冷”字, 在他其他词中, 色、香、味上无不显示其感受上的独特情感和力度。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这无不体现了意境铸造上突出的朦胧美和冷美。他用理性的笔触,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具体的景象, 而这些景象无处不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意识之光。“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具体的景象已消融在深沉的伤乱意绪之中。他将历史的时间感作为构建词境的骨架, 使该词具有一种悠远的空灵感。他又用委婉、含蓄的笔法表达自己家国之痛, 让读者透过词的情思体会到他深沉的感慨, 领略到他词的“骚雅”之处,“清空”之美。
  ( 三) 姜夔词的“反衬”
  《扬州慢》一词中还采用了反衬法。清人王夫之《薑斋诗话》在评《诗·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几句诗时, 认为是“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7]这种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 以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 就是反衬法。
  《扬州慢》写的是扬州满目凄凉的惨景的, 可起句却是“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的繁华入笔, 追溯扬州是有名的风流胜地, 让人想到当年的盛况, 也交待了词人“ 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这几句将词情高高扬起, 接下来却将笔锋陡转, 写今日扬州的衰败: 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今日只有“ 荠麦青青”的荒凉凄清; 往日的楼台亭阁经金兵的洗劫,只剩下萧条残破的“废池乔木”。往日的繁华, 反衬今日的凄凉, 对比分外鲜明。池台木无情之物, 而今尚且厌谈兵事, 惨痛如此, 更何况血肉之躯的人呢? 日落黄昏时, 声声清角在暮霭中回荡, 萧索的空城中, 声音是那样悲怆, 越发显出扬州城的荒凉空旷, 也透露出词人高涨的情感陡落下来后的空虚惆怅。从杜牧笔下扬州的美丽迷人, 而“重到须惊”。笔调一扬一抑, 反衬今日扬州残破得令人惊心动魄。
  “ 二十四桥仍在”几句, 又由虚转实, 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让人想到扬州的繁华, 想到人物的风流, 而今又是另一番模样。下清波依旧荡漾, 只有冷月无声地倒映在波纹中, 波动与月静互为反衬, 构成凄清悲凉的意境。
  整首词中, 词人都是在历史与现实, 虚与实的交织中,巧妙地运用反衬法, 构成今昔对比, 以历史名都反衬今日空城; 以昔日“杜郎俊赏”反衬自己今日“难赋深情”; 以“ 二十四桥仍在”,“ 边红药”年年花开, 反衬景物依旧, 花开无主, 物是人非的凄凉悲哀。昔日的繁华写足, 今日的萧条可见。
  ( 四) 姜夔词的“虚实”
  《扬州慢》借反衬法表现今昔比较, 借唐扬州之盛来比较今日扬州之衰, 无形中表达了作者的“ 黍离之悲”, 可据历史考证, 扬州之衰也只属一种艺术比较手法。从唐至宋这个时间段里, 洪迈《容斋随笔》卷扎中这样记载:“唐扬州之盛条云:‘自毕师铎、孙儒之乱, 荡为丘墟。扬行密复葺之, 稍成壮藩, 又火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 尚不能及唐兴十一, 今日真可酸鼻也。’”[ 8]可见扬州虽重盛于唐代, 但在五代又已几经兵火,“荡为丘墟”了。姜夔有意地跳过了这段历史空间, 将扬州之衰说成是“ 自胡马窥江去后”的结果, 将杜牧“重到须惊”亦延至“而今”。其实即使承平之北宋“重到”, 也已“须惊”了, 又何须“算而今”?
  姜夔立足于金兵南侵的这一历史事, 体现的是那个时代共有的反胡抗金的民族情绪和忧时伤乱的淑世情怀。故借跳跃的时间差, 加强作品本身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虽虚尤实, 虽虚甚实。
  四、从《扬州慢》看姜夔爱国情结
  姜夔的《扬州慢》一词中引用了许多杜的诗句, 如词中“ 过春风十里”, 原是出自杜牧《赠别》一诗中“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此处转用此句, 则用过去的浮华衬出今天的衰败。昔日的豪奢无影无踪, 只有“青青荠麦”。而衰败的原因则是“ 胡马窥江”, 金人烧杀抢掠, 连无知的荒废城池与参天的古树都“犹厌言兵”, 更不用说饱受苦难的人民了。
  《扬州慢》上阙, 作者由听觉、视觉两个信息源, 捕捉了平面扬州( 尽荠麦青青) 、立体扬州( 池乔木) 的形象以及自身的内心体验。作者用黄昏、清角、空城交织出国运衰微。写金人侵略也没用慷慨激昂的词汇, 仅用了一个“ 窥”字,写出金人的贪婪可恨、可鄙、可轻。一个“窥”字, 也点明了金人不仁、不义, 师出无名。真是“俯今悲满怀。”
  〈扬州慢〉下阙中“杜郎俊赏”四字则词眼, 引领出杜郎在扬州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生在晚唐, 藩镇割据, 你争我夺, 生灵涂炭。但他仍能写出那么优美的〈七绝〉, 他还能在扬州做十年美梦。他如果看到南宋扬州的情景, 一定惊诧不已,“难赋深情”了。在这一阙中, 作者把杜〈赠别二首〉、〈遣怀〉、〈题扬州禅智寺〉、〈寄扬韩绰判官〉等诗意搓揉进来, 渲染晚唐的扬州比南宋扬州美得多, 繁华得多, 对比中更显南宋被侵略后的颓废与荒凉,“仰古亦悲怆”。
  在词中, 有“二十四桥仍在”一句。此句有二说: 一、沈括〈梦溪笔谈, 补笔谈卷三〉: 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 - - - - - 可记者有二十四桥, 注明“ 今存者只有六桥”及一处“新桥”。二、〈扬州舫录〉卷十五谓二十四桥, 即吴家砖桥, 一名红药桥, - - - - - -〈扬州鼓吹词—序〉云: 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如此, 故名- - - - - - - 。联系下文“ 念桥边红药”一句, 应从后说。姜夔〈侧犯〉云:“红二十四, 总是行云处”。也证明后说之可成立。
  这样看来, 此词末尾一句:“ 念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说明在如此衰败的扬州城, 仍有一些人醉生梦死, 歌舞升平。诗人愤怒地问“年年知为谁生”? 与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还要严厉, 还咄咄逼人。
  在“ 念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之前, 作者在看、在听、在感受, 是扬州的客体, 到后来作者身不由己站到扬州一份子的地位, 为扬州的今天气愤, 为扬州的明日忧心, 为国家前途痛心。这次“扬州初程”, 给他一生留下永不磨灭的印痕, 奠定了他爱国的思想情结, 以后他依附抗金将领,与爱国诗人陆游交友, 向爱国词人辛弃疾学习。爱国、爱民形成了他思想的核心, 造就了他“俯仰悲古今”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 蔡东潘.宋史通俗演义[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 987.
[2] 姜白石词编年校[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85.
[3]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81 .
[4] 全宋词.姜夔卷[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80.
[5] 姜白石词新译[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81 .
[6] 张炎.词源[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87.
[7] 王夫之.姜斋诗话[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79.
[8] 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98.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其人其词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邶风·静女》
    .《锦瑟》与李商隐.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琵琶行》中的“思”字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因《锦瑟》而想起的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不尽的《锦瑟》.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诗经》解读:萚兮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氓》教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诗经》解读:叔于田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诗经》解读: 狡童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读《诗经》系列:静女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经》解读:清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杜甫 《登高》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赏析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