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高语三二 83.许金华.历史和人生的自然生态观——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4)
  蜀国山川雄奇、林木秀丽,生长于此地的人特别容易亲近山水、崇尚自然,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是一个杰出的范例。苏轼的世界观虽然受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但并非是这些思想的简单拼凑,他有自己独到的人生见解,用当今的话说,他是以自然和谐的生态观来看待历史和人生,并以此来破解人生的一个个难题。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因为论者大多忽略了这一点而仅着眼于他的儒家观念来解读,因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如有人说它豪放,有人说它旷达;有人说它积极,有人说它消极。但无论持何种观点,都无法弥合词中渗透于周瑜“雄姿英发”形象中的豪情与结尾对“人间如梦”的伤感这种情感的巨大落差而造成的理解上的裂痕。要比较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意蕴,有必要从新的视觉加以审读。
    一
  词中所要表达的是对自然伟大力量的敬畏和赞颂,认为人生只有处于宇宙天地的涵育中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人间”是自然生态化的“人间”,历史也是自然生态化的历史,
  从文本看词在一开头即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百年来,滚滚东去的不尽长江之水把众多英雄人物送入了历史,似乎已被长江波涛荡涤干净。以往的诗词中表达这个意思时,指的往往是反面人和事。如杜牧在《金谷园》诗中写道:“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自春。”又如唐诗人刘沧《经炀帝行宫》的诗句:“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王安石也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凝绿。”(《桂枝香·金陵怀古》)有些作品中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苏词意思相似,如:许浑的诗句“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 ;辛弃疾的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金口北固亭怀古》) ,但他们是在感叹山河永在、人事沧桑,与杜牧说的“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题武关》) ,“至竟江山谁是主? 苔矶空属钓鱼郎”(《题横江馆》)含义相同。而苏轼把英雄人物置于东流江水、浩瀚宇宙之中,无吊古伤怀之意,只是客观地陈述历史的自然生态。对照其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即可知之。该文中写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轴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此曹操是“一世之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是“雄姿英发”,他们都是英雄,没有所谓“拥曹反刘”抑或“拥刘反曹”等等意思,而像不少文章所说的,词的开篇布置了一个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云云,不免隔靴搔痒,令人有朦胧迷离、似懂非懂之感。就这几句词而言,是难以“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的。所谓“想见”,其实是后面周瑜“雄姿英发”英雄形象读后的辐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只是约略点出古战场所在地,因此地并非赤壁大战真实发生地,接着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不仅为下面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词人对自然雄奇力量的热烈称颂,并对雄奇大自然的奇异巨大力量作了具体形象的、惊心动魄的描绘,不如此写这种称颂就会显得平淡而无力。“江山如,一时多少豪杰”,明确点明自然对人类孕育作用,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如此奇丽的江山就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宇宙天地孕育了人类,造就了英雄,锦绣河山引来了几多豪杰,犹如密林之有猛虎、深海之有蛟龙。历史也具有自然生态的特点。
  下片开首即展开对赤壁之战将领的描写:“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除了突出地描绘了周瑜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描绘了诸葛亮等其他将领。这就牵涉到对“羽扇纶巾”的理解。长期以来,对“羽扇纶巾”究属何指争论不休,但都局限在指周瑜还是指诸葛亮上,一般倾向于指周瑜。其实,这里的“羽扇纶巾”应是“复数名词”,既指周瑜也指诸葛亮。类似例子在苏词中就有,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锦帽貂裘,不是写苏轼本人的装束,而是指“千骑”的穿戴,即:千骑锦帽貂裘卷平冈,这个比较容易辨别是因为后面有个主语“千骑”。“羽扇纶巾”后没有类似“千骑”这样一个主语,于是往往被认为是对前面所写人物周瑜的简单的继续描写。其实不然,即以词谱论,“雄姿英发”后已是句号,描述角度理应有所变换。“羽扇纶巾”应当是直接用来借代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如同“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牛衣”的用法。“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说周瑜、诸葛亮等儒将们的谈笑之间,樯橹化作了灰烬。究竟是指周瑜还是指诸葛亮关系到对词的主题的理解,说到赤壁大战,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没有外部条件的配合,借助于自然的巨大力量,他们就不可能获得胜利。其时虽尚无《三国志通俗演义》,但三国故事已很盛行,苏轼《东坡志林》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即可明证之。赤壁大战不同于一般战争,即使作为史实,自然条件在赤壁大战也是一种决定性因素。如果这里仅仅是写周瑜,就削减了赤壁大战火攻借助东风即自然威力的意义,毫无疑问,有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这一意义就得到了强化。“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说周瑜、诸葛亮等儒将们的谈笑之间,风助火势,樯橹化作了灰烬。因此,有理由认为这几句词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人物,实质上仍然在写自然对于人事成功与否的巨大作用。苏轼在《泗州僧伽寺塔》诗中风趣地写道:“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揭露佛道神灵之虚妄,其实也是说人力的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因为“神”是要人去求祷的,反映的还是人的诉求:祷神难遂,造物不变,自然生态正在创造历史、正在演变成历史。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至此转写作者自己的感受。“故国神游”既非指周瑜神游故国赤壁(“神游”一般用于现实中的人或当作现实中的人来写的“神”,说周瑜“神游”如同说鬼魂再死去一般) ,更非指苏妻王氏神游其故国四川(如此理解,全词变成写得分散错乱,像散了架的器具) 。这里写作者“神游”赤壁,真正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回到当时战火纷飞古战场的那种专注痴迷的状态。“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有人解释为周瑜应笑我多情(把“应笑我多情”作倒装句解)而导致早生华发,这很不符合苏轼的精神品质,并将苏轼世俗化了,也与本词的主题意义不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合理的解释是:我苏轼神游故国赤壁,多情的人(不应是周瑜,宜为泛指)应该笑我早生华发,但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人间如梦”的感慨。有人希望这首词的主题能向“有志报国,壮志难酬”上靠,因而这几句词理解成周瑜应该取笑我多情而早生华发却仍然一无所成。这与其说是抬高他,还不如说是贬低他。苏轼与辛弃疾、陆游甚至李白杜牧等文学大家没有什么区别。不是说苏轼就不能这样写,不能与其他文学大家有共同点,而是说与他这首词的文本意义不符合,也与苏轼在黄州这一时期其他诗文作品大异其趣。更为主要的是无法与下面“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相衔接。按照上述“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必须是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认可式的肯定回答,即:周瑜应该取笑我多情而早生华发却仍然一无所成。是啊! 人间本来就是一场梦. . . . . . 如此一来则其词意显得多么平淡无奇,也不符合苏东坡思想个性和作品的写法。试读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词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得波起浪伏、血畅脉动,多么饶有情趣,富赡哲味,读来如漫步环廊曲径,层出柳暗花明。
  “人间如梦”应该是对“多情”之人取笑自己“早生华发”的否定回答: 在广袤宇宙的时空中“人间”(“人间”又作“人生”,当以“人间”为是,正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其内涵大于“人生”)何其渺小、短暂,“早生华发”根本算不了什么,不值得悲感、伤戚。这是诗人式的具有哲理的表达方式,无所谓“积极”还是“消极”。奇怪的是作者早年所写“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似乎没有人说它是消极的。它所表达的与“人间如梦”以严格意义而言应相差无几。之所以把“人间如梦”看作消极大约是人们往往把“梦”与“空”连在一起的缘故,那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也是说“千古风流人物”如梦般消散了吗? 怎么就不“消极”了呢? 从自然生态观来看,这些都是“空”的,它已被新的自然生态所代替,无法以“积极”或“消极”来衡量。
  由此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举杯洒酒祭奠江月:“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对“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词许多文章大多略而不谈。有的只是注明词句或字的本意,如“[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王水照《苏轼选集》这与《前赤壁赋》的主题相同。稍详一些的,如“‘酹’,以酒浇地。这里只是赏月饮酒而已。”(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沈祖 在她的《宋词赏析》中分析最后几句道:“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徒伤老大。于是引起‘人间如梦’的感慨,认为既是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这里仅仅只是赏月饮酒,或者为了借酒浇愁? 为何要“祭奠江月”? 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中说:这首词“全章的灵魂,在开头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及结尾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句上。”此可谓真知灼见。尤其是显露主旨灵魂的点睛之尾在诗文中常常若是,苏词亦然,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二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天地的习俗。诗经《生民》曰:“卬盛于豆,于豆于豋,其香始升,上帝居歆。”之所以要祭祀“上帝”(即“上天”) ,是因为“畏天之威”(诗经《昊天有成命》) 。秦始皇“二十八年”,“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谓“封”“禅”即祭祀天地。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就是对天地的敬礼,对自然伟力的膜拜。祭奠之礼神圣而庄严,苏轼在非常严肃的意义上用了“酹”这个字眼,决非漫不经心率尔为之,尽管他可能是一种意念上的“祭奠”。如果仅仅解释为邀月共享或借酒浇愁,不说违反东坡先生之原意,至少也是不恰当的。当然,苏轼的祭奠江月与先祖祭祀“上帝”和“封”“禅”的含义有一定的区别,他不是表示希求上天的庇佑,而是表示对自然规律的崇尚和顺应,与词开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呼应,并加以深化,主旨的表达水到渠成。
  这与他同在黄州写的《前赤壁赋》有相同之处。《前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下面接着写道:“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所谓主客对话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和交流。《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从长江写起,中间写人物,前者是“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后者是“雄姿英发”的“公谨”和“羽扇纶巾”的“公谨”及诸葛亮,最后写江月。在《前赤壁赋》里,作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希望达到“物与我皆无尽”的境界,故“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这首词里,作者为了回应“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是“自其变者而观之”,“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于是生发对宇宙天地的无限崇敬。
  这是作者在遭受一系列无妄的打击和变故后,对人生及天人之间关系的充满睿智和哲理的思考,并非故作达观,尽管其本质上是达观的。
    三
  总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崇尚天地江月、顺应自然的观念。但决不是视人生如儿戏(他的“人间如梦”是《前赤壁赋》中“吾生之须臾”之意) 、消极无为、甚至“绝圣弃智”。这从他的政治观上也可以看出来,他对新旧两党的政策保持独立的见解,不是依违两可,做墙头,也不是走中间路线,搞“中庸之道”,更不是故意独树一帜、存心捣乱。他两次主动要求外放,并在地方官任上卓有建树,尤其在浙江杭州两次为官,特别任杭州知州时,“苏东坡则全心全力从事工作。秦观现在与东坡同住,有一年半时间,他没看见苏东坡打开书,他是用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革新方案。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谨的工作。”(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下同)他的疏浚盐道、修建西湖完全符合自然生态(即顺应自然)的原则。而这些就发生在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贬谪黄州之后。“凡可以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堂记》)在自然面前尽到人事。这就是苏轼。
  在文学创作观上,他也崇尚自然,做到写作自然生态化,所写作品能自然流畅、恰到好处地反映客观事物。他说:“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他又在《文说》中这样评论自己的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引喻之,人生顺境、逆境又何尝不是“在平地”和“与山石曲折”的情形呢? 但重要的是做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和“随物赋形”。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评价他说:“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 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紧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与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对于天地自然,苏东坡真是爱之切,得之深。
  在苏轼看来,“人间”是一种自然生态,历史也是一种自然生态。我们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可以看见一个崇拜天地、崇尚自然,又与天地自然融合无间的杰出的伟人形象。之所以认为他是在欣羡周瑜、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历史功绩,并进而认为是“积极”的,而认定“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在虚幻人生,并认为是“消极”的,这是用传统的一成不变或儒家或道家或佛教的观念来评价他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尽管这样做比较方便易懂,但是,这不仅无法解释本来就不存在的矛盾,而且会在另一个层面曲解了苏轼。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邶风·静女》
    .《锦瑟》与李商隐.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琵琶行》中的“思”字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因《锦瑟》而想起的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不尽的《锦瑟》.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诗经》解读:萚兮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氓》教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诗经》解读:叔于田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诗经》解读: 狡童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读《诗经》系列:静女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经》解读:清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杜甫 《登高》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赏析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