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一.刘波.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穷困所迫,陆续做过江州祭酒、县令等小官。但现实的黑暗使诗人很快就对政治产生了失望, 从而走上了弃官归田的道路。归隐后的陶渊明亲自耕稼,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密切的接触, 而大自然的美也进一步激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怀。于是,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歌颂农村纯朴劳动生活 的诗篇, 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梁钟嵘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 反映的是作者归隐后闲适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陶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开创了中国诗歌歌咏田园、描写自然的先河。其中多用白描手法状写自然风光,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但平淡却并非平庸,在看似简净、素淡的描写中往往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尚,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理念。 陶渊明田园诗的上述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组诗《归园田居》中。 组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以后躬耕生活的真实写照。义熙二年( 406 年) ,陶渊明四十二岁,归隐后的陶渊明从上京里移居园田居(怀古田舍) , 开始了躬耕自给的生活,《归园田居》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组诗共五首,首篇总写归耕之乐, 次篇写交往淳朴, 中篇写耕种实感, 第四篇写探访故友,末篇写访余之欢。这五首诗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由《归园田居》可以看出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相统一的特点。 《野外罕人事》是《归园田居》的第二篇, 主要写诗人与农民的交往。诗人归隐以后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与劳动人民交往甚厚。诗人写他归隐后的劳动生活情趣是“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 心在田园, 种桑麻说桑麻, 心无半点杂念, 对田园生活一往情深, 其情其趣都自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流露出来。看似信手拈来, 如话家常, 不暇修饰而天然浑成, 却纯淳真情迎面扑息。 《怅恨独策还》是《归园田居》的第五首, 主要写访友归来之欢。诗人访友未成,怅然归来。“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诗人在溪边坐下来小憩。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一股凉意顿时流遍全身, 使诗人很快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人生固然短暂, 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 于是“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主客俱欢,频频举觞,通宵达旦。其欢快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 无论写景叙事,诗人均使用了类似口语的质朴语言,貌似平淡无奇,却又充满了奇趣盎然的诗意,浅出深入而言微意远。 从上述两首诗可以看出, 陶渊明的田园诗首先表现为一种质朴平淡的自然之美, 但这种质朴平淡,不是粗俗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寓托深致的情韵, 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 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 给人以恬憩的精神慰籍和心灵的安养。诗篇在外表的朴实中,蕴含着深厚醇美的意境。 《少无适俗运》是《归园田居》的首篇。它总写诗人归耕后的感受。诗人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尖”。在这里, 作者首先构勒住宅环境: 土地, 草房;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这些寻常的景物, 在诗人笔下, 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 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的远景,“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尖”, 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自有一种和平静谧的美。画面虽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不由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之中, 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思想, 这种情、景、理交融而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就在上引的《少无适俗运》中, 诗人除以榆柳、桃李构成的静谧诱人的画面展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劝导人们回归自然外,还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做衬托, 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做到了归隐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一种少有的欣喜愉悦之情流于笔端。这与陶渊明的另一首田园诗“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饮酒》) 所表现的情趣一脉相承, 都是暗示人们要“归真返朴”,这才是生活的真趣所在,才是人的真正归宿。既暗含深意,又不失其自然和谐的本色,情、景、理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元遗山《论诗绝句》中评陶诗,有“豪华落尽见真淳”句。其中“真”、“淳”二字, 出于陶渊明《饮酒》诗第22 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 弥缝使其淳。”所谓“真”, 便是自然;所谓“淳”,便是朴厚。的确,“豪华落尽见真淳”简单七个字,道破了陶诗化繁复为单纯的境界。这一点,从陶诗谴词用字上看,表现为平易易解, 而这种平易易解, 便是摒离雕饰, 不以字句取胜,完全是一种简净真淳的气韵流布,用一种“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平淡质直地传递着他内心的“萧散冲淡之趣”。 事实上,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这两者往往被和谐完美的统一在一起, 深厚醇美自平淡自然而出,平淡自然又往往表现着深厚醇美。 中篇《种豆南山下》一诗主要写诗人的耕稼体验。作者写他的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起句平实,朴素如随口而出。然而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在这里,我们看到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路窄草长, 夕露沾衣, 但打湿衣服有何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已足以使一切顿生姿色。而这掷地有声的一个“愿”字,更将那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含蕴捎出, 可谓浑然天成,了无痕迹。诗中“带月荷锄归”一句更妙。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宁静的月夜归耕图啊!画面的清新淡雅,诗人心情的愉悦和归隐的自豪感都自平淡无华的诗句中流露出来,令人悠然神往。 可以说,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 词语的取用最为平易、简净、含蕴, 却又至为丰美的诗人之一。诚如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所言:“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 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质朴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 应该说, 陶渊明田园诗的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不可分。诗人写田园诗, 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 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 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 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作者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作品中来, 所以使人感到亲切,令人难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 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先驱, 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可算是当时浑浊社会的一股清流。正像《诗林广记》引苏轼的评价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杨时的评价是“冲淡深邃,出于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真正体现了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刘克庄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十分中肯。 参考文献: [ 1 ]谢先俊,王勋敏译注. 陶渊明诗文选译[ M] .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80. [ 2 ]贺新辉. 古诗鉴赏词典[ Z] .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1988. [ 3 ]游国思. 中国文学史[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刘波( 1960 - ) ,男,陕西洋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