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82.王茂基.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象.甘肃教育,2006(1B) “黯然销魂者, 惟别而已! ”别离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主题, 而且诗人在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时, 往往会借助于一些与之相应的具有定型指义的抒怀意象。那么, 古典诗歌有哪些常见的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呢?仔细研读柳永千古传诵的咏别名篇《雨霖铃》, 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柳: 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岸”, 为什么是“杨柳”而不是其他呢?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柳”者,“留”也。古人又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正所谓“载酒送春别, 折柳系离情”。更何况柳的“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 别情无极”, 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多情姿态。因而最易牵惹离愁,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 出现的频率最高, 蕴蓄的离思也最深。莺莺送张生, 叹“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征人“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韦庄则埋怨“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看到“客舍青青柳色新”, 可能也和东坡先生一样, 觉得“细看来, 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吧。在这里,“柳”无一不成为绵绵不绝的离情别绪的触媒和载体。 二、月: 共看明月应垂泪 “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已惹离愁,“残月”更增凄凉。自从南朝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 隔千里兮共明月”开了借月咏别的先河后, 月便浸染了太多的离愁, 以致那原本皎洁的月辉, 竟显得那样清冷惨淡!“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由于“天涯共此时”, 月似乎超越了时空, 望月怀人便成了诗歌庭院里一道永恒的景观。月有盈亏, 人有聚散, 离别中见月, 人们真是感慨万千。悲戚者有之:“残月脸边明, 别泪临清晓。”怨艾者有之:“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感激者有之:“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旷达者亦有之:“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中国的月亮, 就这样一直悬挂在别离的天空中。 三、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楚水浩渺, 隔断望眼, 却让离情更加深沉。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阻隔, 煎熬着离人的相思;水的纤柔, 写照着离情的缠绵; 水的悠长, 象征着离思的深邈。“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一水之隔却咫尺天涯, 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无限迟伫惆怅之情, 尽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中。“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春水悠悠不断, 离恨亦绵绵不绝。如同有人怨月无情一样, 也会有人怨水:“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辛弃疾《木兰花慢》)明明是行人乘船而去, 却怨流水无情, 载人远离, 虽属“无理之语”, 却益见惜别之深。 四、酒: 劝君更进一杯酒 和折柳一样, 饮酒也是一种送别习俗, 且更具普遍性。于是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雨霖铃》中, 尽管“都门帐饮无绪”,“醉不成欢惨将别”, 却大概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 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 终致酪酊大醉而有“今宵酒醒何处”之问。翻检古代诗词, 借酒咏别的诗句可谓屡见不鲜。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王昌龄《留别郭八》:“醉别何须更惆怅, 回头不语但垂鞭。”王安石《送孙子高》:“一樽相别酒, 千里独归人。”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问, 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尤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吟唱,“后之咏别者, 千言万语, 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李东阳《麓堂诗话》), 更成千古绝唱。 五、泪: 泪染衣襟不自知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在别离的场合,泪往往不由自主的挥洒而出。明知“别泪损横波”, 还是“儿女共沾巾”。就连铁石心肠之范仲淹, 也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遑论他人?古代别离诗细腻的描摹了人们临别挥泪的情态。— —征人戍边, 一别或成永诀,“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十年生死相隔, 梦见亡妻,“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兄弟分离, 相对而泣,“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友人远离, 暗洒珠泪,“茺烟凉雨助人悲, 泪染衣襟不自知。”“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显是妙龄女子送情郎所洒;“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才是漂泊的老先生思念亲朋所致。显然, 不管挥泪的方式如何,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 泪的介入, 总使别离的氛围显 得更加惨淡和哀婉。 如上所述之别离主题的意象, 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 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当然, 在不同作品中, 其“配方”各有不同, 而别离主题便在这些意象的变化组合中不断得到新的生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