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71.李延龄.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析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2)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盛唐时,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人,因种种缘由隐逸遁世。他们继承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主要采取五言律诗的形式,写出许多描绘自然景观、山水田园风光的诗作,表现隐逸生活,抒发闲适感情。这些诗作风格恬静淡雅,清新优美,其中尤以盛唐杰出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诗清幽闲适,恬静淡远,苏轼曾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过中肯的评价。他晚年隐居辋川别墅时所作的《山居秋暝》,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最能体现他的这种艺术风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从整体着眼,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明了状态和题意,大笔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既写出了客观环境的清丽空远,又蕴涵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词,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怡人,大地洁净如洗,令人心旷神怡。“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 “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是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正所谓“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是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勃勃,妙趣横生。诗人以生花妙笔,构定了世外桃源一般的现实环境,渲染出山中初秋向晚宁静的气息,好一幅迷人的“山居秋暝”全景图! 下面的一切意境,皆由“空山”而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一静一动,静中有动,景色如画;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幽趣盎然:上句写仰视,镜头由远而近。天色已晚,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穿过婆娑的松枝,投下斑驳的倩影;下句写俯视,镜头由近而远。雨后的山泉潺潺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影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水影色啊! 诗人心志高洁,这月下青松和石山清泉,不正是他始终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在这里,清幽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实现了高度和谐统一,即景与情高度和谐统一,意与境高度和谐统一。诗人写影随意挥洒,不事雕饰而境界全出,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写景的千古名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转向动态描写,侧重写人,以动衬静,愈见其静:上句写岸上,镜头由远而近。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淳朴的浣纱女披星归来;下句写水中,镜头由近而远。亭亭玉立的荷叶突然纷纷向两旁摇动,那是顺流而下的小渔舟轻盈地穿过,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上句闻“竹喧”,下句见“莲动”,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农家人。宁静的画面上,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衬托出诗人自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也蕴涵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的极度厌恶。用笔极其巧妙,丝毫不着痕迹。 诗的中间两联意境优美,同是写景,但笔法灵活,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表面看来,诗人是以客观的态度描摹山中景物,但情又处处蕴涵其中:作者摄取了山中暮色里常见的明月、苍松、清泉、岩石、翠竹、青莲、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一幅幅恬静、和平的图画; 而月、松、泉、石、竹、莲等一系列偏于冷色调的物象,又给整幅画面涂上一层幽邃、静谧的色彩。而且这静中还夹杂着泉水潺潺之声,浣女喧闹之声,荷叶摇动之声,渔舟划浆之声,表现出动态之美,洋溢着欢乐的氛围,空灵的境界中涌动出盎然生机。这四句诗以写景为主,是四个影色优美的镜头,也是四幅明丽动人图画,和谐、完美地创造出“山居秋暝”这一独特的意境。可谓诗情画意,诗画交融;诵之为诗,着壁成画,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诗人捕捉住客观景物的形象特征,把动景与静景融糅一体,以动衬静,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息为宁静服务,巧妙地将绘画技巧与诗的意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色彩和声响,成功地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及全部想象力,构成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使诗中笼罩着一种幽静、恬淡的气氛,显示出对美的渴望与期待,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才能和创作风格。松、泉、竹、莲,又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象征,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依托,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美好理想,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总之,诗人这两联写景写人的诗,凭借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犹如几个精彩的镜头剪辑而成的有层次的电影画面。场景在变化,人物在活动, “镜头”不断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两联诗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描写贯穿了诗人的思想美和人格美,是思想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诗人志向高洁,远离官场,来到这个清幽雅致的佳境,必定触景生情,流连忘返。所以诗人在尾联直抒情怀:“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诗,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楚辞·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孙出山入世以求仕途通达。王维反用其意,顿时平添无限趣味:春芳虽然自然而然消失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 “王孙”自可不必离去。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淳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至此,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另外,全诗所用意象清闲雅致、高洁不俗,从中也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趣,看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这首五言律诗,只有四联八句40 个字。首联写足诗题;颔联写景,运静交错;颈联由景写到人,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指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在这短小的诗篇中,诗人选择了最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充分利用五言律诗的对仗功能,交织成一幅幅清新动人、恬淡雅致的图画,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诗中绘景抒情,托物明志,情怀高洁,意境隽永,以自然美来充分表现诗人的思想美、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因此千百年来,此诗深受后人喜爱,令人百看不烦,百读不厌,传诵不绝,实在是山水诗中的上品。 作者简介:李延龄(1957 - ) ,男,河南三门峡人,黄河科技学院附属中专教师、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