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高语三二 73.王军.映阶碧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2005(4)
  前几天,有幸聆听了四位教师对《蜀相》(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教材第二单元)一诗的教学,获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在于进一步确认了以前的一点模糊认识:高中语文教学,教者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至关重要,如果一个教师不能脱离相关材料独立研读好文本,对教材作出必要的二度开发,可以说,课就基本上失败了。“诗无达诂”,诗歌教学尤其如此。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短短八句五十六字,文字简约,就高中一堂课而言,如果不做特别的处理,显得容量偏小、回旋空间逼仄,然而该诗虽短但意蕴深厚,教者若能在文字的解读和诗意的领悟方面引导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应该说,课堂教学的鉴赏任务和思维训练量还是不轻的。一句话,短文适宜长教。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尽管不少执教此诗者虽能够率领学生对诗歌文本不断进行诵读,还借助多媒体引进大量相关图片资料予以延伸拓展,可给人的感觉是一群人围着一首诗转来转去,就是不能深入到诗歌的内核之中去,这种情况引人深思。
  就诗歌教学而言,背景介绍和课堂诵读十分必要,奥妙只在何时呈现或者以什么方式诵读;比较阅读、延伸拓展是增强课堂容量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诗歌教学中常常被采用,关键在谁能达到红花配绿叶的效果。但是,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诵读和背景把握是为理解诗歌内容服务的,比较阅读、延伸拓展是对原诗学习的巩固和深化。就教学而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鉴赏诗句,有所领悟、发现甚至创新才是真正的重头戏。执教诗歌者对文本尤其是关键词句的解读如果不到位,会大大削弱诗歌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小诗也有大学问。为说明方便,下面录出《蜀相》一诗,择细详解。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诗名为何题做《蜀相》
  众所周知,古诗往往取题于首句首词或者干脆叫《无题》,一般说来,题目往往暗示着全诗的立意,透闪着作者的着眼所在,有的题目就是诗眼。《蜀相》题为“蜀相”,大有讲究。教学中,不少教师提出了诗为何不题作“题成都武侯祠”这一问题,讨论后明确如下:全诗八句虽然有四句是直接写武侯祠的,但作者的立意在于人而不在于祠,祠在诗中只是一个抚今追昔的场景而已,意在引出诸葛亮其人;作者一路寻来,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应该说,这种解读很有道理。但笔者以为这里还隐含着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即诗为何题作“蜀相”而不题为“诸葛亮”?事实上,以地(物)的名称作题,其意在人而非地(物)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或含混地道为“古迹”,或直接呼做“八阵图”,这样命题好像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因此,笔者以为讨论诗为何不题为“题成都武侯祠”,其实意义不大。但为何题为“蜀相”而不题为“诸葛亮”则大为讲究。诸葛亮的“智”,贯穿他生命的始终,是人们最乐于讨论的,这一点无论是从老百姓的口耳相传还是从名著《三国演义》中都可以得到佐证。然后杜甫毕竟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素志,使他的着眼点跳出了市井的夸张,更多地专注到诸葛亮作为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吏”的身份以及由此派生的忠诚、忠直和美政上来。“蜀相”是个充满历史感的政治名词,杜甫这里显然更乐于从诸葛亮政治身份上来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同时准确地暗示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杜甫在这里不是让他站在一个天下独步的智慧家面前沉思,而是借一个素志得展的政治家自况,抒发个人虽为黎民但心忧天下的仁人之心。因为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才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二、怎样理解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
  老杜诗风素有“沉郁顿挫”之说。所谓“沉郁”者,当是着眼杜诗之意境以及蕴蓄在其中的情感;而“顿挫”主要说的是杜诗语言、韵律方面的特色。正如苏轼不是所有的词都豪放旷达,杜甫也不是所有的诗都“沉郁顿挫”,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小诗,语句小巧轻盈,情感显达,令人心旷神怡。然而,杜诗的不同凡俗之处,还是其诗境之阔大和情感的低起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景,而后来者听到的是心声— —唐王朝宏大气象的回音在诗圣心中引发的共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属于兴寄遥深的典范,一“自”一“空”,兴尽悲来,翻覆之间,便有推不开的沉重,可谓平中见奇,一波三折。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不忘对句中的“自”“空”重锤敲打,反复品咂。遗憾的是,教者多从教参和教材注释中找答案,挠不到痒处。有人说,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一代名相祠前的凄凉、冷落气氛;有人在黑板上大书一个“荒凉”,大谈人去茶凉,武侯祠香火不旺,令杜甫无限感伤;也有人说这里所写的“草”及“黄鹂”并不是祠中客观景象的描述,而是一种黯淡心理的外在显现,属于情语。总之,各种说法都有出处,也不无道理。笔者没有亲临武侯祠考证,不知道这“”及“黄鹂”是实景还是虚景,即使能实地考察,也已经搞不清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 年),一代诗圣飘临武侯祠时,那“草”及“黄鹂”是实景还是虚景。但就诗内容及诗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我相信那“草”及“黄鹂”都是当年实有的景象,武侯祠前也不是大家现在想像的那么“荒凉、冷落”。不少辞书注解中的所谓的“凄凉”,也只是诗人及所有临此凭吊古圣贤相之人的心理感受罢了。理由如下:《蜀相》一诗起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什么叫“柏森森”?是指祠堂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尽管这只是一个远观的表象,但这三个字仍然负载着远道而来的诗人的一种欣慰,“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祠堂果如想像之中景象,一代贤相功业如山,英名如祠旁的翠柏长存&如果这里的“柏森森”是实景,那么近祠诗人所见所闻的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当也是实景。斯人已逝,但一代名相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始终未减,建祠即可见证;“长使英雄泪满襟”,无数如杜甫一样的仁人志士要来此扼腕表达敬仰之情,为武侯祠配备几株老树,一丛碧,当时这种简单的环境维护,乱世中还算安定的川中,应该能够做到的。
  苍松挺拔,碧草如盖,黄鹂婉啭。既如此,自会有人问:诗人在颔联中为何又发出“自”春色、“空”好音的感叹呢?从字表上说,这里如果不从游人稀少、香火零落的角度,恐怕无法解释“自”、“空”这两个突如其来的词所带来的不和谐的声音。但笔者以为,这里恰恰典型地体现出杜诗一贯的沉郁笔法:碧草当然要绿,但如果碧草有情,应该为谁而绿?隔叶黄鹂如果解语,又应该为谁而鸣?“蜀相”是诸葛孔明的祠堂,是一个供英雄凭吊、浩叹、思考世事人生的圣地, 原不是一个建供世俗之人游玩的场所&尽管杜甫其人不乏民本思想,但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早已不复存在,禁不住意绪黯然,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物故人非,对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是动听的黄鹂的啼啭,也失去应有的和谐和惬意& 所以, 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蜀相》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但就诗的起承转合而言,其实从第二联起,就已经由物及人,暗中变了基调,起了悲凝之气。
  三、颈联的关键词是什么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值得后人钦佩的地方很多。杜甫这里着眼其政治成就,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从正面予以高度概括。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所以不少教师抓住“三顾”和“二朝”,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以及孔明前助刘备后辅刘禅的史实,藉以感知诸葛亮的惊世才华。有的教师还引用名联来印证诸葛亮波澜壮阔的一生:“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对联中数字巧对方位和五行,形式别致,内容具体实在,充满了神秘色彩,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不少学生当堂成诵。
  然而,笔者反复学习,发现老杜这两句诗的关键词,不是“三顾”和“二朝”,而是句末“天下计”和“老臣心”。还有论者指出,颈联二句一写刘备礼贤下士,二写诸葛亮鞠躬尽瘁,意涉君臣二人,互为支撑。果如上述,那么这种一诗分写二人的笔法, 显然也不合本诗的立意所在。只有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天下计”和“老臣心”上,才能清楚地看出这里正浓墨重彩刻“蜀相”,并且都是紧扣诸葛亮的人臣身份从正面展开:前句借刘备“三顾”侧面映衬诸葛亮的杰出才华,句末用“天下计”(能够安邦定国的战略性思想及重大的行动计划)一词,迅速有力地再度回落到诸葛亮这个主体之上;后句写诸葛亮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 一个“老臣心”有力彰显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诗人对一代名相无与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值得指出的是,不少老师对诗中“频烦”“开济”两个词的理解,也有不少可探讨之处。“频烦”即“频繁”,接连不断的意思,这点在教材中已经注明,问题是谁在“频烦”,刘备还是诸葛亮?大多数论者持刘备“三顾”频烦之观点,窃以为不妥:一是刘备其人礼贤下士,已有“顾”前之“三”予以表达,不必再要用“频烦”一词来强调;二是只有当“频烦”的主体是诸葛亮时,才能与下句“开济”一词的主体诸葛亮自然对应,从不同侧面互为补充刻诸葛亮的形象。诸葛亮“智”,锦囊妙计如茧中之丝,层出不穷,曰“频烦”,在情理上也说得通。“开济”者,是两个词,先“开”后“济”,“开”指的是蜀汉三分天下的伟大事业,“济”指的诸葛亮在后刘备时代独撑危局和困境的作为。一“开”一“济”,不仅时序上紧承,而且充满了人格的力量,还自然照应上句中的“频烦”一词。这里教学中理应有所交代。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教者对“频烦”、“开济”二词几乎没有深究,而是一带而过,这对从重要词句入手,研读诗歌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四、为什么唯独“ 英雄”对诸葛亮
  “ 出师未捷身先死”尤其感到痛心新课程背景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及文本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激起发现和创新的热情,因此,当前问题教学受到空前重视。但问题还在:讨论什么样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是有足够意义的,换言之,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值得反思。就《蜀相》而言,与其讨论该诗尾联中的“英雄”具体是指哪些人,实在不如探讨为何古往今来天下“英雄”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尤其感到痛心实在。何谓英雄,当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赳赳武夫,更多的是指那些已经建功立业,或者正在渴望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英雄分成功的英雄和不成功的英雄。相对而言,我觉得,失败的英雄或者以英雄自命却怀才不遇的“英雄”对诸葛亮的际遇尤多感慨。因为他们除了欣赏诸葛亮的才能之外,更钦慕他得逢良主、事业有托的政治机遇。“古来圣贤皆寂寞”,百年一个诸葛亮!然而,诸葛亮以惊世奇才、“相父”之尊率军六出祁山,大业还是未成,自己却落得个将星坠落五丈原下,人算不如天算的结局,实在令天下英雄深为惋惜,难抑其志士之悲— —这是英雄对英雄之间才有的“相惜”。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一代诗圣,万里追随唐王朝可只落得个流落蜀中的结局,深感时局堪忧而国无大才,块垒厚积,当其千古登临,由人及己,自然禁不住老泪纵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浩叹。“长使英雄泪满襟”,叹息的是功败垂成蜀相诸葛亮,何尝不叹息古往今来英雄的共同命运!正是有着共同的抱负,面临共同的命运,天下英雄才惺惺相惜,彼此理解。世俗之人,看到诸葛亮的智,却看不到“智”后面的泪,这是不同人生境界造成的不同视角。后世读《蜀相》,当有人还在感叹诸葛孔明之际遇时,另有人已经兼读到千年武侯祠前诗人杜甫的伤时之泪了。这同样是个不同人生境界造成不同视角的问题。
  《蜀相》是名诗。名诗是宝贵的语文资源,不能读深读透,是一种浪费,也是教学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许有人说,中学诗歌教学有鉴赏的任务,但终究不是诗歌研究,没必要钻研得如此透彻,再说见仁见智,谁对谁错,还未为可知。这种说法确实不无道理。事实上,对一首诗的学习,我们也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同样的收获,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开,教者在教学中努力让自己的钻研深一点,引导得法一点,表达轻松一点,应该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王军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邶风·静女》
    .《锦瑟》与李商隐.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琵琶行》中的“思”字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因《锦瑟》而想起的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不尽的《锦瑟》.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诗经》解读:萚兮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氓》教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诗经》解读:叔于田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诗经》解读: 狡童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读《诗经》系列:静女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经》解读:清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杜甫 《登高》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杜甫《登高》赏析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