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6.李俊.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语文教学研究,2005(2)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对琵琶声的出色描写而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处理好教材中音乐描写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艺术类职校,通过观察,学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他们往往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艺术技巧的学习上,因此,专业课进步很慢。长期以来,我都在思索:能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艺术的感悟能力的培养呢?《琵琶行》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了契机。 一般情况下,《琵琶行》一文的教学重点应是如何让学生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而教学难点则是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想象琵琶女和白居易情感的起伏。但我在备课中意识到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专业学习中又重技艺轻情感,决定在《琵琶行》教学中将前者定为教学的难点,而将后者定为教学的重点。针对备课过程中所定位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采取多媒体教学《琵琶行》,化抽象的文字讲解为声情并茂的艺术感悟。在授课过程中,我在教学结构上做了调整,绕开诗歌第二节对琵琶曲的描写,从诗文第三、四节琵琶女和自居易的身世经历开始讲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怨愁苦的情感境界,为后面品析琵琶曲的文字描写,想象体味琵琶声中渗透的情感做好了铺垫。诗文第二节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到“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集中笔墨描写了起伏变化的琵琶曲,诗人运用比喻、通感等表现手法展现了琵琶曲旋律“低沉舒缓——急切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四个起伏变化过程,可谓“千古至文”。但音乐毕竟是听觉的艺术,化抽象的听觉感受为形象的视觉感受,不能不说是白居易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之处,然而这其中存在的艺术转化的问题,对于高二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为此,我先引导学生从文字本身去品析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找出“掩抑、嘈嘈切切、冷涩凝绝、银瓶乍破”等体现旋律变化的关键词语,但这只是从理性角度认识到旋律的变化,学生必有隔靴搔痒之感。我在平时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专业课他们已经很用功了,他们不停地去练,可曲子弹出来,总是不尽如人意,显得很单 薄。其实我明白,他们进入了误区,往往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艺术技巧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乐曲中情感的感悟。因此,让学生从琵琶曲旋律起伏中体味感情的变化,认识到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用多媒体播放四段精心剪辑,准备的琵琶曲,让学生评判这四段琵琶曲分别属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阶段,并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身世命运想象当时琵琶女和自居易的所思所想,体味琵琶声中渗透的情感。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文字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有机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琵琶女的琵琶声为何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是否仅仅因为她高超的弹奏技艺?”“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注意感悟艺术中的情感因素,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教学的成功让我感到欣慰。有学生对我说:“老师,《琵琶行》让我喜欢上了语文,让我找到了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我感谢您!”这不正是我一直所期望的吗? (李 俊,安徽省马鞍山师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