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高语三二 6.史绍典.说《琵琶行》《长亭送别》.中学语文,2005(19)
                                《琵琶行》
        《琵琶行》, 白居易“事物牵于外, 情理动于内, 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老师一袭素妆旗袍,“闪亮”登场, 其意似乎在提示: 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 宜以庄重典雅的装束,拉近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难得老师的用心, 这样的亲和自然, 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 看来以着装而体现出来的“肢体语言”, 同样具有感动人的力量。
        录音朗诵的播放, 把学生带进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读《琵琶行》, 给人印象最深的, 首先就是其中有声有色的“乐”, 和“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而优秀朗诵的录音, 就能把这种“乐”与“情”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稍有缺憾的是, 老师让学生听录音时, 要求学生边听边考虑: 1.指出不准确的读音, 2.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通过听录音品味“感情基调”这是不错的; 但是, 一方面要神往地跟着朗诵走进《琵琶行》, 一方面却又要聚精会神分出心来专“听”不准确的读音, 这样岂不因为分心而分散了“听”的专注, 岂不“听”与“思”太不合拍?
        让学生专注于听录音, 实际是调动“阅读期待”。听的过程, 也是酝酿诵读的过程,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跃跃欲试, 他期待着像录音那样地诵读。问题往往在于, 我们的老师, 常常只是把听录音当作一个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需“动作”。“形式”和“动作”完成后就又立刻回到老师的问题上来。这种“听”与“读”的完全分离, 就从根本上泯灭了学生在期待中孕育出来的诵读激情!
        老师有两个地方的点拨很不错。
        在谈到白居易与琵琶女的“身世之比”、“沦落之意”时:
        学生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后, 琵琶女“堕落”了。
        老师        是“堕落”吗?
        学生        (思考后)不应该是“堕落”, 是无奈、是遭遇挫折。
        老师        其实, 换一个字就好了。
        学生        换一个“沦”字, 是“沦落”。
        一字之差, 意义截然不同。
        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诵读的引导, 也很具匠心。老师引进孙道临原声录音, 孙道临对这句话朗读的处理是独具风格的, 他在连诵两遍的中间, 加一“咳!”字, 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咳!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着一“咳”字, 意境大不相同, 白居易沦落天涯的情怀, 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学生接着仿孙道临朗诵, 情感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沦落人奏出沦落音, 沦落音触发沦落情。恰到好处地演绎了琵琶女与白居易的身世之比。
        《琵琶行》音乐的描绘, 是最为引人入胜的。
        老师以一个“练习”来完成对这些乐句的理解—— —“填空”, 将音乐描写的语句, 按“提示”填写完整(实际是“ 找”文本中“ 对应”的语句):
        弦音交错忽强忽弱: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流利婉转沉咽无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
        激越爆发戛然而止: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已无余音景物皆寂: (冬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就流于牵强、流于板滞、流于拘泥了。这样的一种生硬的对应, 是解诗的大忌!白居易的生动的音乐描绘, 岂是这种简单的对应所能表现、所能解悟的?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它是以不同的弹法拨动不同的弦所
发出的不同的乐音效果。“错杂”,说的是音乐的曲折多变: 时而沉浊、时而清幽, 时而粗重、时而轻细, 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等。而“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则是“滑”与“涩”二境的“错杂”了。“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也绝非简单的“沉咽无声”, 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只是音乐行进中的休止, 而休止也正孕育着“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音。不让学生去领悟白居易乐句的美妙, 而以生硬的“填空”练习“对应”, 失却了赏诗的意境和底蕴。
                                《长亭送别》
        2004 年全国中语会“语文报杯”大赛(杭州), 我担任高中组评委, 说过《长亭送别》(刊《中学语文教学》2005.1)。我指出, 读《长亭送别》, 就是要通过吟诵、鉴赏, 接触、接近、接受经典文化的精品, 从而感受张生、感受崔莺莺、感受《西厢记》、感受王实甫, 了解到莺莺、张生的离愁别恨, 竟然有如此华美动人的曲词, 绚丽灿烂的修辞, 以及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让学生领悟这种叹为观止的艺术价值!
        因此, 在这里, 我是再说《长亭送别》了。
        首先是“整体把握”文本。“整体把握”, 是一种新的阅读观, 认为, 阅读的过程, 就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建构文本意义。它是一个从文本的细节、局部导向对文本整体意义的“感悟”的阅读心理过程。
        “整体把握”《长亭送别》, 殊属不易。而老师在诵读的处理上, 的确棋高一着。上课伊始, 就有一个师生同读《长亭送别》的环节:
        老师演绎人物道白及动作交代部分(不是念原文, 而是说“ 整理”出的串词), 四个学生则分别吟诵1—3、4—11、12—17、18—19 支曲子。好比主持人“串”过后, 四个人物分别登场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 全体学生可以在师生共读过程中, 感知文本; 吟诵每个部分的学生, 则可以更好地细品自己承担的内容; 通过老师的“串演”, 又可以对《长亭送别》的层次作初步的理解。
        对《长亭送别》“基调”的把握,“教学过程”是匆匆带过(老师要求用四字词语概括“流露出了一些什么样的情感”):
        生1 依依不舍
        生2 相见恨晚
        生3 离愁别恨
        生4 镜中水月(学生解说,好比镜中物, 水中月, 看得见却得不到。意思可能是对张生、崔莺莺“爱情”终结的体味。)
        为什么只能是四个字?一句话不行吗?几句话不行吗?一段话不行吗?把学生束缚得太死、限制得太死!学生不可能展开, 因此他们只能在相关的曲子里,“读出”相关的四个字来, 难以做到整体解读。
        老师对整个19 支曲子的处置, 是比较智慧的。19 支曲子, 一节课的时间里, 不可能全线出击。因此, 由师生共同推勘, 拎出其“关键”的3 支, 作示例性的鉴赏, 从而带动对全文意旨的关照。这3 支曲子是:【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
        【端正好】是老师拿出的引领性鉴赏的曲子。在赏析这支曲子的时候, 学生自主活动得不够。
        老师用一个问句起头: 哪一句最能表现悲伤?
        学生回答: 最后一句,“总是离人泪”。
        学生又谈到一个“紧”字用得好, 说是好在说出了“时间越来越少”。(实际上不是“ 时间越来越少”, 而是“环境”的“紧”逼!)
        在读过三通(男生个别读、男生全体读, 老师读)以后, 即告收场。
        我同意在互动研讨时, 有的提问老师的观点, 鉴赏中点到了“紧”和“泪”, 但还有更关键的“染”、“醉”却没有拎出来。其实京剧名家张君秋的京剧《长亭送别》, 就很好地演化了这支曲子:“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翔, 晓来谁染得霜林绛, 总是离人泪千行。”对“染”和“泪”的处理, 十分独到。同时也可以觉出这些字的分量。
        关于“离愁别恨”, 把握得还不够。(我们一般总是讲“离愁别绪”,为什么在崔莺莺那里却成了“离愁别恨”?)学生这样领悟:
        生1 恨什么? 恨父母是无奈, 在这里恨的是整个社会!
        生2 是恨封建礼教的束缚!
        恨“封建社会”, 恨“封建礼教”, 当然也是不错的, 但这是一种“宏大叙事”。我们读产生于那个社会的相类的文学作品, 不全都可以往这方面归纳?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想法”是什么、“恨”什么呢?
        “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那样一个时代的女子, 对爱情的表露, 是含蓄的。崔莺莺已经够大胆的了, 但她比起《泰坦尼克号》的罗丝, 还是显得畏首畏尾。她只能用一些暗示, 用旁敲侧击, 来含蓄地表达她的爱情观!她要的是信守承诺、忠诚爱情!在爱情的前提之下, 她鄙夷功名, 或者说“恨”功名!
        下课铃响后, 老师“拖堂”达七分钟之久。这怕与老师在“拓展”问
题上没有把握适度有关。
        比如讲到“柳丝长玉骢难系”时, 由“柳”“留”相谐, 老师一连引出了“惜我往矣, 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渡玉门关”,“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叫夫婿觅封侯”,“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适度拓展是好的,“过犹不及”, 就是掉书袋了。如此说来, 时间当然就不够用了。
( 作者通联: 湖北省教研室)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说《琵琶行》《长亭送别》.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琵琶行》中的“思”字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读不尽的《锦瑟》.
    《诗经》解读:萚兮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因《锦瑟》而想起的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锦瑟》与李商隐.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邶风·静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 狡童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读《诗经》系列:静女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氓》教案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诗经》解读:清人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经》解读:叔于田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杜甫《登高》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杜甫 《登高》赏析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