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85.周晴.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寻寻觅觅》等篇词意索隐.南都学坛,2005(5) 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曾否再嫁的问题,当时及稍后宋人多有明确的记载,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王灼《碧鸡漫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洪适《跋赵明诚金石录》、赵彦卫《云麓漫抄》、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白纸黑字写得清楚,可说已不容人有任何怀疑。但自明朝以来,先后有黄溥、瞿佑、朱彝尊、王士祯、卢见曾、况周颐、俞正燮、陆心源、李慈铭等人,或为之“澄清”,或为之“辨诬”,皆不认为李清照曾经改嫁是一个事实。有关的争论延续至20 世纪,曾经不止一次形成词学上的“热点”,以至徐北文先生虽然是赞成“改嫁说”的,但是,他所主编出版于1990 年的《李清照全集评注》一书的《李清照简论———代序》一文中,仍然表示包括“改嫁”问题在内, “这些争议的是非,一时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而使各方信服..非常希望继续争论下去,急于下结论,断非明智之举”[1 ] (P8) 。 这就是说,自明清以来这场长达数百年的学界公案,虽然至今已是“改嫁说”占了上风,但是,仍然不能说已经有了最后的结论。而且即使“改嫁说”是正确的,也并没有在对李清照词的认识与评价上体现出这场争论和阶段性结论的意义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对此,笔者在重读李清照丧夫之后词作的过程中,联系“改嫁说”的结论,产生了若干不同于传统的认识,既可以为“改嫁说”的内证,又是相关词作意义的新解,写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按有关词作首推《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1 ] (P48) 这首词一般公认作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以后,全篇抒写孤凄心境。但是,如果不是有先入之见,可说读者从这首词基本上不能感觉出有什么“未亡人”的心境。即使“雁过也”三句,虽然可以使人想到其亡夫,但是也可以是另外的人,例如其母家或友人有信来。而且果然是思夫的话,其情思专一,又何需“寻寻觅觅”? 所以,这首词起句“寻寻觅觅”等,就已经不似寡妇之常情。而接下来是对天气“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的考量,更与思夫情思牵扯不上了。那么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下阕道出真意,即“雁过也”,虽引起她对“旧时相识”的思念,却总而言之, “正伤心”的还是当下自身无以解脱的孤独! 如果说这也还是寡妇之情的写实,不足为证,接下来自伤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就不能不使人想到她有希图“如今有谁”来“摘”,以解此“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寂寞之心了。这显然是别求良人之意。如果我们又能承认李清照为人卓然不群,有不羁之情的话,则此词所表露,正是其欲求改嫁适人的愿望,而与宋人有关其曾经改嫁的记载相合。 从另一方面看,当时李清照作为未亡人,如果做词表达思夫之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径往直寻,泣诉其情(详后孙道绚词例) ;但是,反复推考,此词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种丧夫之后“犹不能安其室”[2 ] (卷2《凯风》) 的情绪,并为此而“寻寻觅觅”的思想状态。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便是照应起句“寻寻觅觅”之想,表达其非改变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处境,才可以“了得”“这次第”之孤独无奈的果决认识。如果这一考量可以成立,那么这首词所表达的心情,就不止是与有关其曾经改嫁的记载相合,而且更进一步显示其已自认空闺难守而急于改嫁之心,成为有关其曾经改嫁记载的一个坚强旁证。 李清照又有《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 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 明月空床。闻砧声捣, 蛩细细,漏声长。[1 ] (P146) 此词学者公认写于赵明诚病故之后的某年“近重阳”的时节,也是一篇颇有感伤情调的作品。“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在情思上也并不像他人所认为的那样确凿可指。“往事愁肠”固然是对家国旧事的感伤。但是,因此“那堪永夜,明月空床”,就转到伤今,即自伤空床难以独守上来了,与《声声慢》为同一笔致。 又有《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寒,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1 ] (P71) 此词中“吹箫人去”云云,当然是思念亡夫之情的流露。然而并不纯粹,如“肠断与谁同倚”与“没个人堪寄”等句,却是既可以理解为对“吹箫人去”的感伤,又不排除当下有人“同倚”、“堪寄”的希冀,与上引《声声慢》、《行香子》亦同一笔致。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写寡居之情,虽然隐约似有对亡夫的思念,但明确的落脚点或中心却在自伤空闺难守的孤独,显示似有改嫁他适的企求,从而与宋人记载其曾经改嫁互为证明。 我们认为,从李清照以上词作心理分析以为其曾经改嫁的旁证,并非穿凿。这是因为古代“寡妇门前是非多”,即使才女寡居,寄情吟咏,也断不敢表现当下有人温存慰藉的希冀之心。这只要对照同一境遇下他人之作就可以知道。如几乎与李清照同时又同为词人的孙道绚,30 岁丧夫,10 年寡居,做《醉思仙》悼亡夫云: 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漫悲凉,岁冉冉,舜华潜改衰容。 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彩凤远,玉箫寒,夜消消,恨无穷。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3 ] (P1248) 这首词倾诉词人寡居的艰辛和对亡夫的深情怀念。上片即景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下片是追忆往事,倾诉衷肠。从“心似鉴”到“叹黄尘久埋玉”,词作怀念亡夫主题甚明,而虽然说到“恨无穷”,但是,决不越雷池一步,说到“独自怎生”、“那堪永夜”、“与谁同倚”等意。 又如明薄少君《哭夫诗》: 水次鳞居接苇萧,鱼喧米哄晚来潮。河梁日暮行人少,犹望君归过板桥。[4 ] (P572) 诗中除“犹望君”之外,决不言及“独自怎生”等一类的苦。 这样的例子当还有不少。由此可知,李清照《声声慢》等词所流露的情感表明,这些作品实与寡妇怀念亡人之作为异调;而与宋人关于其丧夫之后曾经改嫁张汝舟的记载相参,可知上举李清照词诸作,与其说是为怀念亡人之作或有思念亡夫之情,不如以其为自伤孤独和为了摆脱孤独而在新生活之路上“寻寻觅觅”之作。其意向诉求,则非企求改嫁他适,不可能有另外的解释。 总之,李清照丧夫之后的词作,屡曾隐寓渴求改嫁适人之意。这正与宋人有关其曾改嫁之记载相合。然而,这绝不涉及李清照有什么“品节”问题,从今人的观点看,实是人性使然,是其“真人”心声的直接流露! 这就是说,当时改嫁是其摆脱“独自怎生得黑”困境之惟一可行的办法。这种感情诉求乃至其后来改嫁的行动,都无损于其作为一代词家的声誉,完全不必讳言,更不必为之掩饰。 [参 考 文 献] [1 ]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M] . 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 [2 ]孔颖达. 毛诗正义[M] . 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唐圭璋. 全宋词[M] . 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杜贵晨. 明诗选[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周晴(1965 - ) ,女,山东省金乡县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讲师,山东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