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ng >> 静女 >> 正文

 

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的赏析

高语三二 71. 韩振江.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的赏析. 河北自学考试,2006(3)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多才多艺,能诗会画,妙通音律,二十一岁举进士做大乐丞,因谏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来回到长安,得到张九龄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吏,吏部郎中等高职。由于张九龄罢相,他大概在四十岁左右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的思想以四十岁为界,前期具有一定的政治热情,积极干预社会,对政治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予以批判,后期思想转向佛门,远离政治, “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诗歌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细致入微地描写大自然的美,节奏协调,充满着诗情意,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与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并称“ 王孟”。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我国田园诗一派的基本命题和写意传统,他的田园诗一般被誉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结合的确是王维的别具一格的艺术创举和独特魅力。尽管像谢灵运有“ 池塘生春,园柳变鸣禽”等鲜活自然的名句,可是毕竟是少数,而且不是有意识地追求诗歌意象与绘画形象的毕肖神似。《东坡志林》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不仅说明王维诗歌类似画家构图匠心独运,还善于摄取具有对比意味的景象,细腻白描事物的纤细明晰的特征,擅长安排画面色彩斑斓的映衬等,表明诗人在绘画中融入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 —论诗与画的界限》中说,本来就艺术的质料来说,诗歌属于语言艺术作用于人的想像力,其魅力在于可以动态的描写动作的生成和过程;而绘画属于视觉艺术作用于人的视觉能力,其魅力在于可以直观的展示静态事物的美。但是艺术可以通感和相互借鉴,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诗歌艺术实际是相通的,不过由画入诗的关键在于“ 化静为动”,而由诗入画的关键在于“ 捕捉生活中最有孕育性的一刻”。由此观之, “ 诗中有” 的艺术成熟的关键在于如何表现景物中的动静关系了,依此切入王维的代表诗作《山居秋暝》,对其艺术性应该会有新的感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山中的住所,指的是作者隐居的辋川别墅。暝: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幽静的山。新雨后:刚下过雨。新雨过后,寂静的山林更加寂静,晚风吹拂,秋意更凉。这一句交代了季节、时间、地点、天气,写足了诗题。空山、新雨、晚来、秋,几个词表面上看来即为平淡。但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山居环境的宁静和清幽。这种幽僻与历代悲秋传统诗句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写得更加清晰明了而已,但后面才看出特异之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二句写景,仔细刻了山居景观:一阵秋雨过后,松林中漏出一轮明月,月色如洗;一泓清泉从石间流过,水声悦耳。诗人把山中景色细微之处写得有声有色,令人陶醉。松间照应该解为“ 泻”,一个照字,一个流字,把前句中幽静的雨后之秋的清寂打破了,这两个字充满了动感,松林为静,却有月光泻在林间,月光似为有知之物;清泉虽为动物,但在一般的诗句中却全无质感,也难以表现出动作来,但此处作者克服了僵硬的描绘,直接通过“ 清泉石上流”的动作来表现动感。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深处,笑语喧哗,原来是洗衣归来的少女;远处的莲花轻轻摆动,透过顺水而下的渔舟,此处由景及人,有动感的景物描写过渡到了有“ 人性的活跃”的刻,把山中的静景变成了带有生活气息和人性活跃的动景。至此,全诗已由“ 幽静空山、凉意晚秋”的静极转而为“ 明月轻泻、清泉漫流”的动静相间,最终到“ 浣女欢声笑语、竹林喧动、莲花轻舞、渔舟归来”的动感质感之极致。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写景到抒情,点名题意即作者的归依山林、隐居田园的主题。芬芳的春天去了,就随他去吧,金秋的田野山林不是一样的美妙吗!王孙们大可留于山中,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句末“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 “ 王孙归来兮,山中兮不可久留”。这里的原意是晚秋的深山不可久留,因为山中气氛萧索,悲凉难抑。在这首诗中王维反其意而用之,意思说春天的芬芳已近消逝,秋景尚佳,王孙可留。这首诗歌不仅反其意而用之,而且起了“ 龙点睛”的作用,有了这句诗则诗意发生巨大变化,一反悲秋、怅秋之意而用以闹秋、嬉秋、恋秋、留秋。
        较早写秋的是《诗经·蒹葭》,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描写惆怅秋景中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内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感与秋水蒹葭形成一体,秋染上了幽怨惆怅的色调。从此秋色多与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体验有关,更加让秋天不胜悲凉。宋玉的《九辩》也写了秋景, “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的萧瑟秋天与远行的凄怆、送别的愁绪、寒士的不平、羁旅的孤独惆怅等诸种悲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使情与景相互衬托而融为一体。宋玉的《九辩》真正确立了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 悲秋”传统美学品格。三国曹丕有诗《燕歌行》中“ 秋风萧瑟天气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将秋景的萧索与思妇的缠绵悱恻细腻地连接在一起,自此这两个意象“ 思妇与悲秋”成了中国传统意象的一种类型。这是萧瑟之秋。
        悲秋主题在唐诗中不是突兀而至的,乃与诗人的各种人生境遇相联系,继承和发展了悲秋的传统,把它的意象、情绪、题材都扩大和深化了。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有“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把仕途失意、怀念友人和旅途穷秋的孤独刻入木三分,阴韵沉郁,凄惶哀怨,但是他的诗句“ 清而不寒”随为悲秋但含有盛唐气象,虽愁不悲。马戴的《灞上秋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借落叶以喻游子,存寒灯以见孤寂!
        到杜甫的《登高》,简直是“ 悲秋之最”。杜甫深为佩服宋玉,对宋玉悲秋表示理解和同情,说: “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雅儒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意思是虽然诗人与宋玉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但身世萧条寂寞却是相同的。时代不同了,悲秋都一样。《登高》且看杜甫悲秋: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满目生悲的感触,不胜秋风的病体,片言代万语,七律登高总一生。这是悲壮低沉之秋。
        晚唐李商隐之悲秋《登乐游园》,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浅言少,意味深邃,是秋景中的名篇。纪昀在《玉溪生诗说》中评论道: “ 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忧时事亦可。”以有尽之言含不尽之意,愁苦秋意中感怀,一生襟抱未曾开的不适,夕阳虽好时日无多的不胜叹息,有时光易流逝之叹,又有国事盛衰之悲。
        南唐后主李煜词中之秋多有怀乡亡国之痛。《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被黄癉评为“ 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以上简略回顾我国古典诗歌的悲秋传统,不过任何意象或者抒情传统都与作者当时的特定心境情感和主观意念有关。同样一个秋天,不同个性的诗人感受不同,有的感到悲凉和惆怅,有的感到悲壮和豪迈,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与曹丕的《燕歌行》就有天壤之别。同样心境下的诗人也会对秋的感受有所不同,比如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前后对待秋景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这种状态当然无法欣赏秋天的红叶、碧蓝的天空了,而后者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心灵不再负重,存在的中心落在了灵魂得以栖息的山水田园,自然就会看到了菊花、飞鸟、南山、篱笆,种种自然景物无不是陶渊明空灵自然、悠然自得的心灵的写照。海德格尔说此在的存在不是生活在现成性的实存中,而是感受的感觉的存在于世界之中,他说此在就是存在在此。人的生活本性离不开生活的世界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世界之中。陶渊明存在于官场之中,操劳于种种交际和应酬,大违心灵;当他归隐山林芳菲自然悟入心灵, “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天地、万物、蜜蜂、清泉才可显现自身于诗人面前。王维也是如此。青年时代的诗人曾几何为“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开明政治积极用世,但大概在四十岁左右由于张九龄罢相等一系列政局骤变等原因,他渐渐觉得仕途“ 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忘情于山水练性于田园。
        王维与陶渊明在生活经历和对待自然田园的态度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王诗往往在精工细刻的美景中蕴藏着无限的自然生机,比如这首《山居秋暝》就是如此。历数我国诗人对秋天秋意的惆怅之感,为何王维却感到秋天如此之盎然生机呢?这与他归隐山林后把心灵栖居于自然之中的生活方式有关,或者说自然万物向诗人敞开,展现了物之存在的真理。他说“ 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寡欢是生活中负有政治重压, “ 负时累”恐怕真正累的是心灵。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处于一种“ 沉沦”的状态。解除了心灵的重负,归隐于山林田园,透过“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等富有生机的诗句,可以解读出诗人对自然“ 操劳”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讲到“ 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通过艺术走进它的存在的无蔽之中。”而这种存在者的无蔽即敞亮就是真理,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就是美。当王维未走进自然之中时,清泉莲花都处在一种遮蔽的不彰显的状态,他作为此在操劳于山水,明月空山则向他开放了,通过艺术( 诗),他让这宇宙中的物开启了它的物性,从遮蔽的存在走向敞亮,并让物如其所是。清风明月通过诗人得以成就自己,而诗歌则由于开启了物之物性则成就了诗人和美本身。自然万物本来欣欣向荣,充满了盎然的生机,这就是作为秋天中的山涧景物的自然本性。如物所以然而然,就是王维平谈自然的诗意中寓有真趣的根据。
        纵观王维的田园诗创作,既能概括雄奇壮阔的景观,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并在美丽如画的图景中巧妙抒写活泼的生活情趣,构成了平淡自然中见真淳的艺术意境。他的诗既有谢诗的精工刻,又有陶诗的浑融完整,沈德潜在《说诗蒣语》里评论王维诗深得陶渊明之“ 清腴”。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静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动静艺术与悲秋传统——《山居秋暝》的赏析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教学处理
    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琵琶行》的文化审视—— — 重温陈
    .《琵琶行》课文注释质疑.
    .《琵琶行》真的表现了白居易的抑商思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臆说李商隐《锦瑟》诗
    《邶风·静女》
    .《锦瑟》与李商隐.
    打开诗文欣赏之门的钥匙———从《琵
    文约意颇丰——关于《蜀相》教学值得
    .《石头城》赏析
    关于《锦瑟》“ 无端”意绪的解读
    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
    《诗经》解读:山有扶苏
    .《琵琶行》中的“思”字
    《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
    .《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
    因《锦瑟》而想起的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诗说
    李商隐《锦瑟》的张力艺术魅力.
    【原文】静女【参考译文】
    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傲然气兮存天地——《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不尽的《锦瑟》.
    从《静女》看《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
    谈《迢迢牵牛星》的两处注释.
    《迢迢牵牛星》赏析.
    英雄之慷慨悲歌—— 《短歌行》赏析
    浅析《短歌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
    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诗经》解读:萚兮
    《诗经》两首:氓、静女其姝(粤教版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诗经》版
    诗词歌赋----静女《诗经》
    《诗经》解读: 静女
    《诗经》解读:褰裳
    《诗经》解读:女曰鸡鸣
    《氓》教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解读
    《诗经》解读:叔于田
    《诗经》解读:有女同车
    《诗经》解读:大叔于田
    《诗经》解读:遵大路
    《诗经》解读:羔裘
    《诗经》解读: 狡童
    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辨
    《诗经》解读: 狡童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
    读《诗经》系列:静女
    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静 女》赏析
    《静女》(《诗经》)
    高语三册一单元篇目索引
    说《琵琶行》《长亭送别》.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经》解读:清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审美三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一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艺术手法赏析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梦游天姥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将进酒》
    高语三册二单元篇目索引
    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 — 李煜《 虞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
    读《诗经》之《邶风·静女》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山居秋暝》赏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杜甫《登高》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
    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 — 杜甫
    浅析许渊冲译《登高》之美
    .《蜀相》“频烦”辨正
    金圣叹的“分解”鉴赏法略说—— —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解读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解析
    李清照《声声慢》词个句质疑
    敦煌曲子词《虞美人》赏析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中“ 朱颜” 一词作何解
    杜甫 《登高》赏析
    是“悲愤”还是“豪气”?——陆游《书
    《诗经》两首  《邶风•静女》 
    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
    从《雨霖铃》看古典诗歌的别离主题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刘禹锡、苏轼诗词《西塞山怀古》《念
    重新解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
    .《虞美人》译文之“愁”美
    .“点”与“线”的表现艺术—— — 谈
    李清照《声声慢》所写季节之我见
    李清照再嫁心声的流露——《声声慢·
    千古绝唱 凄苦愁深——李清照的《声声
    谈李清照《声声慢》的抒情方法
    读《醉花阴》《声声慢》品李清照前后
    卓绝千古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赏析杜甫《蜀相》诗的写景抒情艺术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
    《卫风·氓.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一曲悲凉的颂歌—— — 郁达夫《故都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二辨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激情质疑 相机诱导———《记念刘和
    在加拟诗意小标题活动中学《故都的秋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两首《永遇乐》
    静女【《诗经》中《静女》的改写作文
    俯仰悲古今——读《扬州慢》管窥姜夔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朴素亲切舒卷自由———郁达夫《故都
    《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记念刘和珍君》的广博与深刻
    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
    郁达夫的悲凉颂歌——《故都的秋》.
    《诗经》 静女
    《诗经》静女——天真烂漫的幽会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诗经》·《邶风》·《静女》英译
    《邶风·静女》教案
    读王维诗《山居秋暝》.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