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三二 82.金帆.从《雨霖铃》阅读鉴赏看中学语文多元教学.广东教育,2006(4) 曾几何时, 由于高考“ 指挥棒”的作用, 语文课堂对诗词的阅读总跳不出“主题”“手法” “语言”“形象”的框框, 即使有突破者( 如赵谦翔先生的“ 绿色欣赏”) , 也深受学生素质教师学养等诸多因素影响, 何况还有高考利剑的威逼, 几人敢走多远? 假如我们以多元教学为切入点, 来审视柳永《雨霖铃》的阅读教学, 应该有另一种景观。 一、多元导入—— 激发学生多元思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多元的导入常带来精彩的开始。对于《雨霖铃》的教学, 我们试做几种导入设计。 1.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 也堪称婉约词代表作。阅读这首词, 可以从柳永因仁宗皇帝“且去填词”的旨意, 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的命运入手, 知人论世体会词客伤悲, 进入鉴赏文本的角色。 2.《雨霖铃》是写离别的旷世之作。“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别离最牵动离愁, 更何况前路茫茫, 知音寥落。教师可以从“离别”这一主题导入, 引入古今关于离别名句, 创设教学情境, 令人穿越时空, 走近这千古一别。 3. 词是音乐的产物, 《雨霖铃》这个词牌取唐时旧曲翻制, 源于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 悼念杨贵妃, “采其声为《雨霖铃》, 以寄恨焉”, 故颇为哀怨。因此, 导入时可从叙事开始, 并以李叔同《送别》音乐伴音, 使课堂一开始就弥漫惜别的氛围。 二、多元思维—— 培养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 如果说多元导入还只是更多地在形式上探索多元教学途径的话,多元思维则触及多元教学的核心。 《雨霖铃》历来被研读者认为是恋人惜别之作, 表现的是恋人难舍难分和别后深深牵挂之情, 对这首词, 完全可以进行多元解读, 从思想主题、艺术效果、审美倾向、人文心态等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曾有专家认为领悟“无语凝噎” 时,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来解读此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是大败笔, 因为任何语言在此都是苍白的。对此, 我不敢苟同。毕竟, 探讨是可以多维的, 尤其是, 如果在此老师学生都无法完成精彩的表达, 正好印证“无语”的“情到深处总无言”, 岂不更好? 像这首词, 既然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去探究“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 去想象“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命运前途, 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些更开放更多元的探究呢? 就多元思维而言, 我提倡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教学中, 要突出审美思维。长期以来, 我们的阅读课堂不乏对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之类的研讨探究, 却较少从审美的角度去体验和发现。《雨霖铃》中的审美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从声、色、情、景的融合, 到情景的深婉摇曳, 不是一般的诗词能达到的境界, 我们能不能透过或明媚或凄苦或多姿或沉重的景致, 去触摸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 从画面的欣赏到情感的触摸,我们或许要走过一段自然和人性的审美历程, 才能抵达词人所展示的难状之景、所抒写的难达之情。 三、多元评价—— 提供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 多元评价, 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发展。一般而言, 教师对课堂总有一定的心理期待, 而学生既然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他们就有可能满足教师的期待, 也有可能不及或超越教师的心理期待。这时我们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充分的空间, 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表现在《雨霖铃》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就学生的朗读、感悟、鉴赏分析、拓展探究和写作应用等不同的能力表现进行评价, 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检查了能力的发展, 提供了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 四、多元目标—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仍然回到柳永的《雨霖铃》上,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训练学生能力的发展, 如朗读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等; 同时对这首词的教学, 既可以立足于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了解、接受上,也可以着眼于启发学生联想、拓展学生人文视野上。这样, 便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提升语文教学境界。 惠东高级中学
|